藏獒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高清原大整张印制的稀见金石名品mid
TUhjnbcbe - 2022/4/16 20:18:00

小嫏嬛馆。嫏嬛,相传为天地的藏书处。《字汇补?女部》:“玉京嫏嬛,天帝藏书处也,张华梦游之。”小嫏嬛馆意在打造历代名品系列,出版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批艺术作品。

稀见金石名品系列

小琅嬛馆编

“稀见金石名品”系列第一辑,精选有较高收藏和研究价值,却较少为大众所见的九种碑刻为出版对象,从中可以窥见汉隶除典雅庄重书风之外的,苍劲古朴、率意自在的书写风格。

本次出版精选质量上乘的底本,采用高清原大整张印制的方式,将这批优秀的历代书法资料化身千万,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使这些不常见的书法资料获取更为容易,让书法学习的历史视野更为宽阔。现已出版九种,作简单介绍。

五凤刻石新莽居摄坟坛

稀见金石名品·五凤刻石新莽居摄坟坛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0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

定价:26

清以前发现的西汉石刻甚少,据宋尤袤《砚北杂记》:“闻自新莽恶称汉德,凡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赵明诚《金石录》仅著录《居摄两坟坛》《五凤刻石》两种。今藏于山东曲阜孔庙的《新莽居摄坟坛》篆书弥足珍贵。

五凤刻石,刊刻于西汉五凤二年(前五六),又称《鲁孝王刻石》《鲁孝王泮池刻石》等,无撰书者姓名,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五凤刻石》凿成龛形,可能是竣工标识;右侧作方坎,刻高德裔于金代明昌二年(一一九一)发现原石的题记。

新莽居摄坟坛,金代明昌二年,此石出土于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的太子钓鱼池一带。此处在鲁孝王时期是鲁王活动场所,故很有可能是建筑修建落成时的标记。西汉石刻传者极少。书法上,其用笔灵动奔放,长短错落,不做粉饰,生动别致,风格简质古朴。

莱子侯刻石

稀见金石名品·莱子侯刻石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1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2张

定价:26

《莱子侯刻石》,新莽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二日制石,故又名《天凤三年刻石》,亦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清嘉庆廿二年(一八一七)颜逢甲等发现于山东邹县南卧虎山,后移置邹县孟庙至今。

莱子侯刻石整拓

莱子侯刻石局部一

莱子侯刻石局部二

书法苍劲古朴,颇具奇趣。开始的几行端庄严谨,越到后面越大小错落,不受界格限制,舒展自然。清代金石书家认为这些西汉刻石是以篆笔作隶书,较东汉的名碑更显古朴大气。这也和这类刻石因凿刻不刻意表现波磔,加上历经千年风化而形成的浑厚斑驳有关。

石墙村碣

稀见金石名品·石墙村碣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4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2张

定价:26

《石墙村碣》又名《中郎等字刻石》,无纪年,清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在山东邹县石墙村出土,后移至邹县孟庙。石高三〇厘米,宽五十二点五厘米。字体在篆隶之间,有直界格,文十一行,行六至八字不等。左侧有清代道光年间曲阜孔继壎题记。

石墙村碣整拓

石墙村碣局部一

石墙村碣局部二

汉延熹封墓记

稀见金石名品·汉延熹封墓记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7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2张

定价:26

《汉延熹封墓记》,又称《为父通作封记》,东汉延熹六年(一六三)立。字外有阴刻双栏框,隶书十六行,行二十四至二十八字不等,共三百四十四字。其字较小,颇工整,结体谨严,笔势生动。此刻文中明确提出“立碑”概念,对研究汉代碑刻形制有重要意义。原石在山东峄县马槽村,半没土中。清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山东劝业道萧应椿查矿时发现,提学使罗正钧移置山东省图书馆金石保存所,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汉延熹封墓记整拓

汉延熹封墓记局部一

汉延熹封墓记局部二

此记字颇小,是汉刻中少见的小字石刻,且存字较多。用笔结体颇守法度,又不同于常规汉碑的矩度森严,不拘横向的整齐,字形既规整又一任变化,气韵流动自然。

子游残碑贤良方正刻石

稀见金石名品·子游残碑(上)贤良方正刻石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8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2张

定价:26

《子游残碑》,汉元初二年(一一五)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上截存九十三字,称《子游残碑·上(贤良方正刻石)》,下截存七十八字,称《子游残碑·下》。旧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点,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

子游残碑(上)整拓

子游残碑(上)局部一

子游残碑(上)局部二

《贤良方正刻石》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出土于河南安阳,因首行有“贤良方正”等字而得名。出土后不久,原石被天津商会会长王竹林收藏。此石今藏天津博物馆。

子游残碑下

稀见金石名品·子游残碑下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5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2张

定价:26

《子游残碑》,汉元初二年(一一五)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上截存九十三字,称《子游残碑·上(贤良方正刻石)》,下截存七十八字,称《子游残碑·下》。旧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点,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

子游残碑(下)

子游残碑(下)局部一

子游残碑(下)局部二

此碑下截首行有“允字子游”等字,于清嘉庆三年(一七九八)四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后移至孔庙。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后又移置洛阳存古阁,今藏安阳文化馆。

扶风丞楗为李禹表摩崖

稀见金石名品·扶风丞楗为李禹表摩崖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1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2张

定价:26

《扶风丞楗为李禹表摩崖》,东汉永寿年间(一五五—一五八)刻于陕西汉中褒斜道石门内壁。隶书,七行,行十到十三字不等,现存五十字。

扶风丞楗为李禹表摩崖整拓

扶风丞楗为李禹表摩崖局部一

扶风丞楗为李禹表摩崖局部二

此刻石字迹多漫漶,拓本稀见。书风类《石门颂》,更加率意萧散,有列无行,参差错落,疏密相间,笔法恣肆之中又凝练朴茂,浑厚华滋。为汉代摩崖的精品,被后人归入“石门十三品”之第四品。

杨叔恭残碑

稀见金石名品·杨叔恭残碑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7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2张

定价:28

《杨叔恭残碑》,又称《汉沇州刺史杨叔恭残碑》,东汉建宁四年(一七一)七月六日立。隶书。残碑于山东巨野出土,今藏故宫博物院。碑阳文凡十二行,行字数不一,计七十一字。碑阴漫漶不清。碑侧四行,凡二十余字,大小相间,剥蚀已甚。《杨叔恭残碑》结字工整,体势开张,书风古雅秀逸。碑侧题名一任大小,疏宕萧散。

杨叔恭残碑

杨叔恭残碑局部一

杨叔恭残碑局部二

杨叔恭残碑背侧

石门潘宗伯造桥阁记

稀见金石名品·石门潘宗伯造桥阁记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4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2张

定价:28

《石门潘宗伯造桥阁记》位于陕西汉中褒斜道石门摩崖中。该摩崖有两段因修治褒斜道镌刻的文字。其一为刻于三国魏景元四年(二六三)的《荡寇将*李苞通阁道题记》,其二为刻于晋泰始六年(二七〇)的《潘宗伯造桥阁记》。

石门潘宗伯造桥阁记整拓

此摩崖虽只几十个字,但书法雄峻奇逸,最大的字和最小的字大小相差数倍,笔画粗细变化反差也大。整个题记顺崖壁的起伏不平书写镌刻,章法大小跌宕,起伏变化,参差错落,率意而自在。书风近似《杨淮表记》,而生拙奇逸似更过之。为褒斜道石门摩崖书法珍品。

稀见金石名品系列(九种)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

书号:4

装帧:牛皮纸信封装、内页克兰彩纸

总定价:元

“稀见金石名品”系列第一辑,精选有较高收藏和研究价值,却较少为大众所见的九种碑刻为出版对象,从中可以窥见汉隶除典雅庄重书风之外的,苍劲古朴、率意自在的书写风格。

目录

《五凤刻石新莽居摄坟坛》《莱子侯刻石》《石墙村碣》《子游残碑·上(贤良方正刻石)》《子游残碑·下》《汉延熹封墓记》《扶风丞楗为李禹表摩崖》《杨叔恭残碑》《石门潘宗伯造桥阁记》

实拍书影

购买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清原大整张印制的稀见金石名品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