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书馆司徒氏通俗图书馆荣身反哺,侨乡书传
TUhjnbcbe - 2022/2/27 18:42:00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荣身反哺,侨乡书传

文|韦力

美艳不可方物

在我寻访的古代藏书楼中,从类别上说,大概可以用两分法,一类是私家藏书楼,而另一类可称之为非私家书楼,之所以这么称,是因为这一部分类型较为多样,它们包括皇家藏书楼、寺院藏书楼等。比如皇家藏书楼,俗语有“皇帝家天下”,所以皇帝建起的藏书室究竟属于私藏还是属于非私藏,我不好给予界定。寺庙藏书也难以界定,因为它肯定不属于私藏,但它同样也不属于官藏。而官藏中又分为官府藏书及书院藏书,书院藏书中又有公办书院与私人书院之分,即使私人藏书也有对外开放者,又难以全部由“私家”一语而蔽之。

司徒氏图书馆院门

然而,在广东开平县赤坎镇上的两家藏书楼,性质却更难以归类,因为这两家图书馆均为域外华侨所捐建,并且以家族来命名。它们应该属于家族图书馆,近似于私藏,然而这两家图书馆却全部对公众开放,且不限于家族成员,类似于公共图书馆,这在归属方面又让我颇费心思。但不管怎么样,这两家独特的图书馆将是我必访之地,因为正是它们,给中国的图书馆类型添加一个特别的品种。

司徒氏图书馆正门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当然就是司徒家族所建造者。司徒氏和关氏是赤坎镇的两大姓氏之一,司徒家族的族训中有“教以人论”的观念,此族很是重视子弟的教育问题。因为广东是最早的沿海开放地区,很多人都到国外去谋生,这使得司徒氏家族在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后裔,这些人在国外努力拼搏,渐渐站稳脚跟,有了自己殷实的家业,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使他们一直不能忘记仍然留在家乡的家族成员们。这些在海外的司徒氏华侨亲眼看到了知识对社会的促进,因此,他们觉得要想致富,必须让留在家乡的族人们提高文化素养,并开阔眼界,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

司徒氏图书馆大楼

鉴于这种观念,赤坎镇的司徒氏办起了一个阅览室,当时因为没有自己的固定场所,阅览室是租用赤坎镇联兴街上的福音堂,而阅览室的图书则由海外的华侨捐款购得。这个阅览室在当地很受欢迎,消息传到海外,当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几位司徒氏受到鼓舞,决定建一个专门的图书馆,能够让乡亲们有一个永久的读书场所。这些美加华侨中的司徒懿慈、司徒懿衍、司徒章谋、司徒继敏、司徒宣业以及在菲律宾的司徒有桥等几位组成了专门的筹款小组,他们带头捐款,同时发动各种关系,找到了香港、澳门等有实力的家族成员共同来筹集资金,用两年多的时间筹集到了银元四万多元。到了民国十一年,海外华侨共同推举司徒懿森作为负责人,专程从美国回到赤坎镇来负责选址和建设。

门前一对紫麒麟

为了能够把图书馆建得结实而壮观,司徒懿森从广州请来了专业的建筑公司,用两年时间,到民国十四年建成了这座司徒氏通俗图书馆。这座图书馆从外形上看很是奇特,因为完全是西洋式的风格。我从资料上查得,这种建筑风格属于葡萄牙式。为什么用葡萄牙式的建筑风格来建家族图书馆,我却没有查到相关的原因。这个漂亮的图书馆建成后,在当地成为极轰动的一件事。民国十四年十二月的《开平明报》刊登了一篇社论,题目就是《司徒氏图书馆开幕之先声》。这篇文章颇有史料价值,谈到了司徒氏图书馆的来由及主要的藏书,所以我把这个报道引用如下:

“司徒氏图书馆,由该族外洋华侨捐款建筑,别邑别姓梓里,亦间有捐款者,共筹得四万余元,在下埠行河边处建筑,落成已久。碧楼高耸,规模宏伟,楼内陈设装修,均极趣时,共需工程费近三万元。余款万余元尽购书籍,各社团具送书籍及各种美术者,络绎于道。本报亦奉送孙先生真像一幅,装以镜屏,另《百科全书》正续篇一套。该馆定期新历正月一号开幕,经先期柬请各界人士观礼,预备举行学绩展览会及游艺会,其种类有国技、国乐、跳舞、白话剧、幻术、化学游戏、各种运动,该馆长抱一君与该族侨学两界人士,积极筹备,另主演梨园大荣华班十一套,在下埠牌坊脚戏场。”

这里永远走在时代前面

到了民国十五年的元旦,司徒氏图书馆正式开放,就如以上的报道所说,该图书馆的首任馆长就是司徒抱一。我从资料上查得,开馆之时,馆中藏书就有一万多册,其中有《四库全书》和《万有文库》等大部头,然而这部《四库全书》却查不到版本信息。民国年间似乎没有整部的《四库全书》影印本,而原本的收藏则更不可能,因此这是一部怎样的版本,看来还需要继续探究下去,而《万有文库》则肯定是王云五先生所出的那一大套。近期的资料显示,司徒氏图书馆的藏书量已达到三万多册。当时开馆之时还有很多世界名著的翻译本,这些书都可以免费借阅,并且借阅对象并不限于司徒家族。图书馆的一楼为阅览室,可以在此自由看书,二楼则是书库和借书处。当时馆里还办有刊物,名称叫《教伦月报》,此刊物的编辑部也设在二楼,三楼则是归国华侨俱乐部以及图书馆的会议室。

应当铭记

到了民国十六年,在加拿大的司徒氏华侨再次捐款,在图书馆的楼顶添加了一座钟楼。这座大钟是从美国进口,很多资料中都强调此钟产自美国的波士顿,可我没弄明白波士顿产的钟为什么要做特别的强调。这座钟经久耐用,从安装到现在已经使用了八十多年,依然精准与完好。再想想国内其他地方,三十年前也有很多的建筑上都有钟楼,而那些钟楼上的指针走走停停几乎是家常便饭。如此比较起来,赤坎镇人民以波士顿所产的钟为傲,也有其道理。

当地人引以为傲的钟楼

到了民国二十三年,美国的司徒氏华侨又再捐款,此次捐款的目的是在图书馆的楼前修建庭院以及牌楼,到这时,司徒氏图书馆才定下了现有的格局。

这一天来到赤坎小镇寻访这两座藏书楼,因为下车的地方距离关族图书馆比较近,因此先去了关族图书馆,拍完照片从关族图书馆出来,搭摩的前往司徒氏图书馆,二者相距并不远,若步行可能二、三十分钟,乘摩的只有三、五分钟的路程。司徒氏图书馆与关族图书馆格局相似,主体为三层骑楼,楼顶上有钟塔,塔下与二楼骑楼前皆写“司徒氏图书馆”。这两个匾额略有区别,楼上的一个写着“司徒氏图书馆”,出自民国书法家谭延闿之手,楼下的匾额多了“通俗”二字,全称应当是“司徒氏通俗图书馆”,此匾乃是民国时当地书法家冯百砺所书。

这块匾额多了“通俗”二字

小院的铁栅门亦关着,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上午10点半到下午3点半。拍完几张外景后,见小院左侧有一貌似办公室的房间,小门半开,于是推门请问此是否为司徒氏图书馆的办公室。里面有位六十余岁的老先生,戴着眼镜,极似电影中文革前的老书生。我向其说明来因后,请问他是否可以进去看一看,并问是否有介绍资料,其说有的。原来此办公室还有一小门通向院内,只是图书馆正门已锁,不能进去。我走进楼内参观一番,在里面四处拍照,之后又回到了办公室。也许是看到我不远万里专程前来,老先生极欲交谈,热情地邀请我坐下,拿出两张准备好的资料给我,居然是二十年前的印刷品。我看老先生大有滔滔不绝之势,顿时心生抱歉,因为我要赶回开平市内取寄存的包裹,而寄存处六点钟下班,否则就要次日才能领到,于是向老先生禀告了自己的状况,并且感谢他对我的耐心,他的耐心让我对赤坎又有另样的感觉。

院中小景

辞别老先生,我回到刚才下车的地方,等候回市内的公交车,然而就在这等候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近几年的寻访中惟一的一次――我仿佛来过这个小镇,并且在这里生活过,这个赤坎小镇的一切都让我感觉莫名的熟悉,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真的来过这里,骑楼下的照片馆,街边的士多店,甚至门前玩耍的孩童,这些似乎都曾在我的生命里打过印记,只是因为离开得太久,而惭惭忘记。我站在空空的小站亭里开始感到恍惚,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是一个北方人,或者半个北方人,总之不是南方人,怎么会在这样一种绝然不同的文化氛围里感到如此的自如与舒适,想了想,我给了自己一个解释,虽然不知道对还是不对。

我仿佛来过

公交车终于徐徐来到,在登上车的那一刻,我又想起刚刚见到的那两位图书馆的工作者,在这里我不想用“管理人员”来形容,这个名词多少欠缺了些温度。两位老者的身上都带有一种儒雅,与平常在公共图书馆见到的工作人员完全两样,他们身上有着往日时光留下的印迹,也许他们本身就是司徒氏或者关氏的族人,所以在这间难以界定性质的图书馆里做事的时候,有着打理家事的认真,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做事姿态,正是今天社会中极其缺乏的一种品质。

精心之处,无处不在

院内一隅

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馆司徒氏通俗图书馆荣身反哺,侨乡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