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文化遗址现场
大汶口位于泰山南驿磁窑镇和大汶口镇的汶河两岸,遗址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被考古界命名为“大汶口遗址”。后来,又在山东境内及江苏、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河北南部、辽东半岛相继发现了与此同类型的遗址,被学术界命名为“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历经近年的历史,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级社会的萌芽业已出现。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汶河北岸、京沪铁路旁树立标志碑。
《玉钺》大汶口文化
长18、顶端宽6.5—8.5、刃部宽9、厚0.8厘米
年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器呈茶绿色,扁平长梯形。玉质经营滋润,磨制精致,通体抛光。顶端一侧自然缺少一角,上部单面钻一圆孔,顶端中部也有一残缺的单面钻孔。刃为双面弧刃,无使用痕迹。背面靠近刃部和顶端各有一组抛物线切割痕。
《玉镯》大汶口文化
边长6.1—6.4、宽2.2厘米
内经5.4—5.7、肉厚0.4—1厘米
年山东省茌平城关镇尚庄村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镯为青色玉制成,镯内圈略呈椭圆形,外圈呈圆角方形,四边微外弧。镯面光滑,有一周浅凹槽。周边中部各钻一圆孔,未钻穿镯身,镯已残缺一角。
《玉串饰》大汶口文化
单面直径3—5.1、双环长6.8厘米
四联环长4.8、绿松石坠长3厘米
年山东省邹县野店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串饰由青玉、白玉琢成单环、双环、四联环及绿松石坠等十一件组成,玉色莹润,制作不甚规整,靠近好多部位较薄,有点呈偏心圆。双环、四联环其造型模拟花朵,虽其形体略小于红山文化双联玉璧、三联玉璧,但其手法近似。
《玉串饰》大汶口文化
周长92厘米
年江苏新沂花厅16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玉串饰呈白色,由琮形管、冠状佩、弹头形管、鼓形珠串联组成。
琮形管:外形如琮,外方内圆,长方柱体,长6.8厘米,宽1.3至1.1厘米。分为四节,其中一、三节为简化的带冠人面纹,以椭圆形凸块为眼睑,桥形相联,眼睑中间用阴线刻成单圈小圆眼。琮形管穿挂在串饰左右两侧。
冠状佩:扁平体,腰两侧锯割有深凹槽,正反两面有相同的兽面纹。顶端圆弧,中段有凹缺,其中心有小尖突起。中间钻一小孔,两侧斜向钻一小隧孔与中孔相通,穿缀一组12颗鼓形小珠。高2.5厘米,宽3.35厘米,厚1.1厘米。
弹头形管共23颗,绕挂颈部。
鼓形珠18颗,坠挂下方。
整组串饰洁白光润,制作精致,构思奇巧,实用美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件难得的珍品。串饰出于正式发掘的16号大墓内,原有位置、组合关系等均较清楚,为其订名和了解用途提供了重要资料。
《玉人面形饰》大汶口文化
高3.2、宽3.9厘米
山东省滕县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滕县博物馆藏
器作扁平体,略呈方形。以简练的线条,勾划出五官,虽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廓尚清晰。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玉瑗》大汶口文化
直径13、孔径6.5、厚0.4—0.8厘米
年江苏省新沂县花厅村20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器呈淡绿色,青斑,扁平圆形,中有对钻圆孔。平素无纹,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出土时套在男性墓主人骨架的左腕上。
《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
长35.5、宽1.2—1.5、厚1.1—1.3厘米
年江苏省新沂县花厅村18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器呈淡绿色,褐斑,器身作长条方柱体,顶端方尖,底端有长2.1厘米的圆柱形榫。方柱体近榫部分分八节,饰简化的两条平行凸横棱和一条短横档组成的带冠人面纹。榫上套有长7厘米的圆管,管的孔径系对钻而成,管壁厚度仅2毫米,钻孔技术精确娴熟。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纠错、投稿、入会
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