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昙林
昙林寺,隐于书峰兰石一隅。
昙林,一个纯洁而优美的名字。
昙花,原称优昙钵华,音译自梵语,她是无花果树的花华。人言昙花一现,指昙花花期很短,转瞬即逝,却开的绚烂,逝的绚烂。
《法华经》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亦说之,如优昙钵华之一现耳。”佛法智慧的领悟是如此珍贵,扬善弃恶只在醍醐灌顶一瞬间。
生命瞬息变化,尤如昙花一现,此乃常理,不脱因果。
昙林,这座静立四百年的古刹,就如寺中悄然盛开的曼陀罗花一般,优雅静谧,默默注视着群峰雾聚雾散,倾听着峡谷水起水落。
乾隆《仙游县志》载:“昙林院,在安贤里,山如狮子,溪绕山麓,旧有桥横锁两山。明万历间(-),郑于衡偕诸生卢士瓒倡建,舍其地者郑廷用,廷诰。”
这里是兰石郑氏世居地,郑于衡应该是位有名望的乡绅,或许还是位老师。他和学生卢士瓒等倡议建寺,而舍地的郑氏族人是郑廷用,郑廷诰,观其名字便是一心谋求功名的士子。
四百年前,这座这座庙宇就这样风生水起得建设起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从此多了一个消遣的好去处。山野村民也多了一个乞求平安的好精神归宿。
“林密红尘远,山灵紫气高”,这副悬挂寺门前的对联,既有佛的禅机又有儒的韵味,更多的却是魏晋风雅与世无争超然尘世的境界。
小寺建成不久,一位致仕大佬风尘仆仆赶过来了。他就是人称“玉树临风,清灵飘逸”的前工部水司监督李灿箕。
乾隆《仙游县志》载:“李灿箕,字士垣,御史李梁之族,万历四十三年()举人,授瑞安知县,号九漈山人,自幼饱读经书,博闻多学,通古今,工诗文,擅书法,好结交游佛道朋友。他的诗文多与佛道有关,比如《清虚楼》与《白云庵》。他至榜头灵山写有《灵山夜坐》一诗:“趺坐空山远,迢迢河汉明。离痕波面月,破寂岭头霁。即境都芜梦,何身抛火城。名僧南岳至,相与话无生。”
结跏趺坐于灵山月夜,凝望远处空旷无边,心灵一片宁静。微风轻起水波荡漾,若离人之泪痕,淅沥的雨声不知何时已经停歇,岭头放晴山野一片清幽,空气如此清新。此情此景想起入仕时的零零种种,感觉一切恍若梦境。抛却执仗明火的高光时刻,不期而遇得来到这块寂静的荒野。有高僧从南岳衡山而来,闲聊起生死无常,感慨人生实在得不过如此。
话说李灿箕到了昙林寺,很喜欢这块宝地,于是趁兴写了一段游记,题了一方“昙花开宝”。“兜罗佛手转金绳,优钵昙花开宝界。”褒赞之意,不言自明。
游记原文如下:
“譯經注:饒舌,聽滾石落崖。曇林寺,古佛道場也,地主為鄭名族人,多好施。長者乃布金,恢釗余。鄭家于衡公,稱烈。而董緣梵緒,則吾友盧君士瓚也。時,明天啟丙寅秋,李燦箕遊此記。”(笔者注:石刻风化严重,尚有7字未能完全确认,唯利用语境和字形笔画走向猜测。)
释义如下:
“譯經注:饒舌”:李灿箕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也是一名写禅诗的高手,善于说偈语。他在游记开头提到了一桩佛教的经典“饶舌”公案,就是佛教译经注典提到的《传灯录》:“闾丘公牧台州,乞丰干一言。曰到任后谒文殊普贤,在国清寺执爨涤器者,寒山拾得是也。闾丘访之,见二人,致拜。二人笑曰:丰干饶舌。”
丰干是唐代高僧,与寒山、拾得号称“国清(寺)三隐”。丰干原在天台山国清寺干舂米等杂活,有人问话,只答“随时”二字,不说别的。后来行化到京城。闾丘胤要到台州作太守,就问台州有何贤达?丰干要他到任后记得去拜谒国清寺里的文殊和普贤菩萨便是。结果见到了在寺里扫地煮饭的寒山、拾得两位僧人,他明白了丰干说的就是这两位菩萨了。于是向他们求教,寒山、拾得笑着说,丰干话多了。中国古代高僧讲究顿悟,不喜欢把话说的太明白,常用隐喻。
“聽滾石落崖”:“滚石无苔”是佛教常用词,指滚动的石头上不会长苔藓。人也是,只要能继续前进,无论哪个方向,就永远不会是低谷。
李灿箕开头典故和偈语可能想说明,乐善好施者不会追求回报,不用去广告他们。所以,他写这篇游记就有点多舌了。而乐善好施者的善行善德就象滚石无苔,会不断出现,永无停息。
“曇林寺,古佛道場也,地主為鄭名族人,多好施。”:曇林寺,很久以前就是佛教道場,舍地的主人是该地的郑氏一族,一直乐善好施。
“長者乃布金”:唐·玄奘《大唐西城记》卷六说:“善施长者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焉。闻佛功德,深生尊敬,愿建精舍,请佛降临。世尊命舍利子随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给孤独长者以*金铺地买逝多太子园地,为佛讲经之所。后以此典借指佛寺讲经之所,也用以借指布施。
“恢釗余”:他们的善举极大得鼓舞了我。“恢”,盛大宏大也。“钊”,勉励,鼓舞也。
“鄭家于衡公,稱烈。”:郑家于衡公,称得上是有功勋的人士了。“烈”,巨大功业也。
“而董緣梵緒,則吾友盧君士瓚也。”:而主持募捐建成寺庙大业的,则是我的朋友卢士瓒了。“董”,主持也;“缘”,募捐也;“梵”,佛也;“绪”,前人未竟之事业。
“時,明天啟丙寅秋,李灿箕遊此記。”:当是时大明天启丙寅年(年),李灿箕游此地并写下游记。
李灿箕不仅偏爱昙林寺,还爱屋及乌得爱上了兰石的山山水水。他下悬崖进入山涧,沿溪谷顺流而下。在巨石遍布的山涧里逗留,观赏美景,并留“犹龙”二字于虎潭第七漈崖壁上。
时光如梭,今年昙林寺建成整好年。无数个清风明月的日子里,昙林寺默默地坐落于赤石溪上的山腰上,阅历着人间巨变,见证着往事沧桑。正如窗扉上的对联所揭示的那样“清风扫六尘,皓月明五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