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共修天台四教仪21
TUhjnbcbe - 2020/12/11 16:02:00
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
点击“蓝字”
  寅二、约时

若约时,则日照幽谷。(第二时)

如果约五时的日照情况言,是日照幽谷。华严经本无日照幽谷名相,但在日照时间的后文云:“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智者大师将一切大山、金刚宝山二照合称幽谷,是根据晋译华严,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二云:“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日月光明不只照耀高山大地,乃至照射幽谷深山。智者大师依据“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两句,故将大山、金刚宝山合为幽谷,所以,第二时是“日照幽谷”。幽谷喻声闻人只求自度,不作度他因缘。


  寅三、约味

约涅槃经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言,属第二味。

若约味,则从乳出酪。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二酪味)

若约五味,则从牛乳进而煎制成酪味。喻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举五味为喻,具二意:一、喻相生次第──牛乳出自母牛,可制成酪,酪出自乳。由酪制成生酥,生酥再制成熟酥,熟酥成为醍醐。借相生次第喻佛说顿教后,因声闻无法接受,得不到利益,故隐顿施渐,说阿含教法,如将牛奶煮成酪。二、喻味有浓淡──牛奶味道较淡,煎成酪较浓;这并非说顿教淡,阿含渐教浓,而是约根机论,声闻根性得不到华严顿教利益,似牛奶很淡;到阿含能得断烦恼了生死,证阿罗汉果之益,似酪味较浓。不是华严不如阿含。相生次第指教法之化仪次第,浓淡指根机受益言,不是约教说,莫误会华严不如阿含。

“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十二部约大乘教典言,九部约小乘教典论。十二部即“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名”,大乘教典必具此十二部。小乘教典大概有九部,十二部除掉三部,除哪三部?㈠除方广──方广即大乘,表阿含唯小无大。㈡除授记──阿含虽有少数授记之法,但只弥勒授记成佛,其他并无授记成佛事,因太少了等于没有。㈢除无问自说──因声闻根性较差,不能启悟高深理论,皆经人请问,佛才为之说法,阿含大多属此。大乘佛法,有无问自说,因深理无人提出,佛自说明,如阿弥陀经,佛没待问便说。这类在声闻教典中无,故须除“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三部,而成九部。九部专对声闻人说,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

其他经论对十二部经,声闻究竟有几部,也有不同说法,瑜伽师地论的说法较适当,认为只有方广无,因方广属大乘佛法,是大乘的别名,其他十一部皆有,多少而已,无问自说,阿含也有,但不是问大乘法。“九部”是另一种说法,也可通,现约法华言,九部指声闻经典,大乘是十二部。

从乳出酪,如从十二部经转而讲九部,并非十二部又出九部,九部也是源自于佛,离开牛不会有酪,虽然酪由乳变,但乳从牛出,莫从牛奶转成酪的相生次第看。对佛法若未彻底研究,这些道理无法通达,许多人不解此理,便评论台宗引证不妥。学佛要知其比方用意,方不致产生问题,此之譬喻说明乳、酪皆由牛出,九部、十二部皆由佛说。


   寅四、引证

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声闻缘觉),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雇汝除粪。

法华经信解品原文是:“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因引证,故文字简略。今依文略释:

“而以方便”,因小乘根性无法接受大法,而设立权巧方便,“方”,法也。“便”,用也。运用权巧方便,令众生得益,所谓“善用其法,逗会众生”,方便也是善巧,善用种种方便,诱导众生趣向佛法,即“*叶止儿啼,空拳诳小儿”,幼童不懂事,却懂得要钱,但不会分别,拿片*叶说是真钱,可买糖吃,就不哭了;小孩吵要吃糖,见大人手握空拳,以为手中有糖,便不吵了,这就是方便。

以权巧方便度声闻人,前云穷子见长者豪贵,具福德相,误为大官或国王,不敢久留,长者怎舍得儿子离开?但又不能强捉,故以方便,“密遣二人”,密遣对前之“即遣旁人”的即遣言。“密遣”约教理说,后文提及半字教、满字教,大乘究竟法是满字教,小乘法谓半字教,“隐满施半”,隐顿教之满字不说,只说渐教之半字教,谓之“密”。单说半字教之渐教曰“遣”,指遣彼等接受声闻法。约人则前令大菩萨马上捉回,现须隐藏,不令彼知是大菩萨,法华经云:“内秘菩萨行”是密,“外现是声闻”是遣,所以,法华经中,如舍利弗、富楼那皆以大菩萨示现声闻身,经云:“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菩萨示作声闻是密,由声闻身分接引是遣。

以上约教、约人说密遣。若约化仪方面言:寝大施小为遣,小乘不能测量大法为密。“密遣二人”,并不是正好两个人,而是大菩萨示现声闻、缘觉两种人,如摩诃迦叶是辟支佛根性,因出佛世,未另立缘觉乘,合并于声闻中。

“形色憔悴”,既要接引二乘人,外表与一般声闻相同,示如穷人,故形色憔悴。声闻人须修无常观、苦观、空观,“内怖无常”,人命无常呼吸间,念念怖畏无常现前曰憔。“外遭八苦”,外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交煎等苦恼,曰悴。身心受无常、苦、空等所逼,故“形色憔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共修天台四教仪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