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没有经历原生家庭的伤害,他为什么还会抑郁
TUhjnbcbe - 2025/7/31 19:00:00
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

文/常靖

前些天,去参与电视台的一场家庭调解,其实,严格说来这个家庭并没有太多的矛盾,只是家长看到孩子毕业两年了还不找工作也不出门,整天关在家里上网打游戏,实在受不了了,才求助于我们调解团队。

去之前,凭经验,会对这个家庭有许多猜测,比如父母关系不和、家长对孩子的忽视或控制、家长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造成的伤害等等。但到了现场,一切和我想象的都不一样。

家里的成员都在场,爷爷奶奶还有姥姥,以及孩子的父母。只是孩子缩在房间里不出来。

一接触,会发现,这家的老人有知识有文化,说话彬彬有礼;孩子的父母也非常温和。谈起孩子,他们并不像常见的家长那样抱怨和控诉,反倒说了孩子很多好话,比如孩子除了不出门,别的没什么毛病,对家长尊重,也会做些家务;没有抽烟喝酒乱花钱等不良嗜好。

我们试着和孩子交流,问他有什么想法,对家人有什么意见,但孩子只是低头不语。

从这个已经20岁的年轻人的表现来看,他应该属于抑郁症状,单靠我们团队的调解很难起到什么作用。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话: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有问题,会伤害孩子一辈子”

这些话,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拿这些话当真理去按图索骥找心理问题的原因,有时会一头雾水或误入歧途。

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复杂,特别是抑郁症,可以分内源性和外源性,很多是内外结合的。致病的因素不止一种。如果当事人的原生家庭不是那种明显的病态的不健康的家庭,而且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没有什么错误的话,那我们就得另找路径。

大致上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三种。

01

个体易感的性格气质

我们不能否认,个体存在着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同样遭遇一些挫折和打击,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的反应和后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能够勇敢面对,愈挫愈勇;有的人会消沉抑郁、一蹶不振。这和人的认知信念有关,也和性格气质有关。

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的人脾气急躁,为人热情、直爽,精力充沛;多血质的人易感情冲动,行动敏捷,为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情、敏感,喜欢社交;粘液质的人稳重,情感发生缓慢、深刻、内敛,为人安稳,情感不易外露,善于忍耐,兴趣稳定,性格内向。抑郁质的人重感情,行动缓慢、无力,反应迟缓,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微细事物,为人孤僻,想象丰富,性格内向,多愁善感。

我们很容易分辨得出,抑郁质的人更敏感,特别是当接受到负面事物的时候更易被侵染和影响到。

这样的人很善于思考,对于人性的研究、对于生命的思索、对于生活的真谛,他们越追究越郁闷,越陷入越沉沦。即使自己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但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世界存在着很多的阴暗面,有些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越接近真实越抑郁。这样的特质在文艺青年身上表现明显。

歌手朴树就是一个例子。他生在高知家庭,父亲北大物理系毕业,是博士生导师,母亲是北大毕业,我国第一代计算机女工程师。父母开始是希望朴树和他们一样走上科研之路,但朴树却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他学习成绩一般,勉强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

到大二时,朴树在学校实在待不住了,他选择了退学去专门搞音乐,父母表示理解,父亲还在国外给儿子买了音乐合音器。

这样的父母够开明了吧,他们允许他做想做的事,尊重他的想法。而且在音乐道路上,朴树也没有经历什么磨难,只是他有自己对音乐严苛的标准和坚持。这么多年,抑郁始终陪伴着他,他活在纠结和拧巴中,沦于漫长的自我消耗,每一步都仿佛走在破碎的边缘。

还有一些诗人、哲学家,他们陷入在对人生深入的思考中,走不出来,抑郁似乎成了他们的标签。

02

家庭的过度保护

缺爱的家庭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给孩子心中造成的缺失可能永远都弥补不了。那么充足的爱呢?当然这里不是指溺爱。父母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呵护着他的成长,但有时由于过度的保护,没有给到孩子历练的机会,孩子脆弱甚至无能。这样的孩子仿佛温室中的花朵,一遇风雨就败落。

68岁的前田良久,是日本的“啃老界鼻祖”,他一生没结过婚、没工作过,父母在世,靠父母养活;父母去世后,他就靠遗产勉强度日。他目前生活在一间20年没有打扫过的房子,过着邋遢的日子,并准备活上几年等所有遗产花光后,就自杀离世。

这样一个有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也曾有过快乐的童年。

他的父亲是高级工程师,后来经商赚了不少钱,带着全家住进了大别墅。父母对他和妹妹都很好,全家人还经常出去旅游,家里欢声笑语不断。

但所有的快乐,在他上了高中后戛然而止。他所在的高中,是私立贵族学校,学生都是学霸。前田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高考后其他同学都考上了名校,只有他落榜了。后来他又连续考了几年都没能考上一所像样的大学。

有天,他被人当面奚落一顿,他不敢争辩而是回到家里,偷偷哭泣。从此,他再也不出家门了。后来,父母鼓励并帮助他找了份餐厅服务员的工作,但他在家里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工作总是干不好,又受不了老板的批评,干脆甩手不干了。

前田的情绪也陷入了郁闷中,开始酗酒,身体喝出了问题,更加理所当然地在家里躺平。父母照顾着他,等到父母相继去世,妹妹也走了,前田就混吃等死,把家这个大别墅变成了垃圾堆。

这是个让人惊悚和嘘唏的故事。前田小时候本不缺爱,家庭也很美满,但父母的过度保护使他在生活的打击面前败下阵来,造就了如此严重的心理问题,真是值得家长们警惕。

所以说,家庭只有爱是不够的,父母的爱不仅仅只有呵护保护,爱里要有滋养,有赋能,让孩子可以接纳恐惧,可以应对挫折,可以抗击风雨。

03

那些隐性的伤害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隐性的伤害非常难以辨别,不仅仅父母意识不到,连孩子也没有明显感觉出来,但它却确确实实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那些隐性的伤害往往披着正能量的外衣,所以不容易识别,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这样。父母并没有打骂或对孩子直接说一些指责的羞辱性的语言,相反,他们说的是一些下面的听上去正确的话。通常有这么几种:

比较性的激励。有些家长常常会将孩子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尤其拿别人的优点来比较自家孩子的缺点。

比如,妈妈总是对儿子轩轩说:这么简单的动作你怎么做不好呢,看邻居家的小雨,人家骑车踢球一学就会,你得向人家好好学习。

如此比较,家长为的是让自家孩子向别人学习,也能达到同样优秀的目的。这类话表面上看没有粗暴的指责,但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价值,引发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样的方式非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起到自我否定、自我压抑及阻抗作用。

孩子可能由此产生自卑,为了不与人比较,就尽量避免与人打交道,进而有了人际关系障碍。严重的,会导致怯懦与自闭。

过高期待与不切实际的夸奖。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优秀,无形之中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待,并把这种期待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对孩子造成压力。还有的家长信奉赏识教育,也不会灵活运用,无论什么情况都一概地夸孩子,夸得言过其实,孩子自身并没达到被夸的程度,迫于面子和自尊,只好选择躺平。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孩子经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好不容易从70分升到90分,当他将这个消息告诉给妈妈时,妈妈会说:很好,儿子我相信你,下次会考分!

岂不知达到90分就已经是这个孩子努力后的极限了,分的目标太高了,孩子会觉得妈妈对我的成绩并没有肯定,定下的目标难以实现,那以后很可能就自我否定或者自暴自弃了。

再说说不切实际的夸奖。夸孩子是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但运用的不得当照样起不到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有点懒惰,成绩提不上去。父母不想打击孩子,就去夸孩子“你是最棒的,你这么聪明学习成绩一定能搞上去。”孩子明明并不是最棒的,他听到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奖并不开心,而且既然说了他很聪明,如果他进一步努力成绩还不行,那不就证明他是一个笨蛋吗?那干脆就不学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没好好学。

所以做家长的说着好听的话正能量的话效果却适得其反,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很复杂,原生家庭可以检视一下是否存在伤害,有伤害性的不当行为,父母要及时反省和改变;如果没有,更不必陷在自责和迷茫里,最紧要的是及时治疗。从现在开始,寻求专业的帮助,给孩子疗伤和复原。

有心理方面的疑问和困扰的,可以私信我,我来帮你分析和解决。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经历原生家庭的伤害,他为什么还会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