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脾气很暴有时并不是青春
TUhjnbcbe - 2025/7/27 17:02:00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m.39.net/pf/a_5131651.html

01

16岁的男孩子,一个不耐烦,反脚就是一“回旋踢”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暴脾气的孩子,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因为见过了太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每一次都是深信不疑。)

图来源于网络

在视频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16岁男孩,在等电梯的时候,行为反常,紧接着反脚就是一个“回旋踢”,电梯门当场就被踢坏(据说是曾在少林寺学武4年...)。

而当时的电梯不仅正处于运行状态,里面还有一名女性乘客,如果因为“那一脚”电梯出现了运行故障,后果将不堪设想(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小小年纪,为什么会有如此暴躁的行为?

后来男孩解释说自己是遇到了一些所谓的“感情纠纷”,当时内心很烦就...

在没有酒精催化,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做出这样的行为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应有的反应(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而在物业报警后,警察电话联系到其母亲时,网友们又不止一次为母子间的对话以及母亲的沟通方式而大跌眼镜:

母亲:“又进去了?”“看你就眼睛痛...”

男孩:“反正没到十七岁不会判刑(?!)”

母亲:“上次也是打架,把人家门踢坏,赔了。我说真的我就想要(他)去坐牢。”

男孩:(无语...)

通话时,男孩母亲多次打断警察讲话

图来源于网络

电话中,母亲先是对孩子的行为一顿指责与抱怨,随后在与警察通话的过程中,也是多次主动打断(根本不听警察在说些什么),甚至根本就不想啰嗦太多就把电话给撂了(有点儿“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反正也管不了”的意思)。

在挂完电话,警察批评他不懂事的时候,男孩哽咽地说道,“不是我不懂事,是他们从小就没管过我。他们从很小(小学的时候)就离婚了,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恨他们了。”

在男孩的心里,从小就没有得到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关爱与呵护,觉得自己是被父母“亏待过”的,所以,一直耿耿于怀。

幼时父母离异,长期缺乏正面管教,以及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导致他在未成年阶段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染上了一些恶习,或许这些才是造成孩子暴脾气的根源所在。

02

孩子的脾气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1、好脾气是在气质的基础上后天养成的

脾气,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情绪产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时间和转换灵活度等特性,是人的个性之一。其与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很接近,那就是「气质」。

简单来说,心理学讲的气质偏重于由遗传决定的高级神经(即大脑皮层)的活动类型。由于大脑皮层里的神经细胞极其丰富,它们彼此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电网,我们知道导电材料不同,其传导速度、持续时间、电阻或耗电等情况是不同的,人的神经细胞也有这样的差异。

根据兴奋与抑制的均衡度,发生时的强弱度、相互转换的灵活度及发生后持续的稳定度大致可以组合出四类较典型的气质,当然气质类型并不局限于这四种:即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多血质的人神经反应较快,表现灵活,显得机智或机敏;

胆汁质的人则神经反应较强烈,表现直率,不会拐弯;

黏液质的人神经稳定度高,心理活动往往不显现于外,有较强的自制力;

抑郁质的人神经敏感,内心体验更为丰富等。

每个人的气质不同,且不分好坏

Giphy

由于心理学中的“气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生时神经类型的特性,所以一般不涉及人的修养好坏。

但脾气却有好坏之分。可以说,脾气是在气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养育和教养形成的。

2、“暴脾气“”多源于痛苦的情感体验长期得不到及时的回应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痛苦的情感体验总是得不到回应时,那他就会本能地通过四肢来表达愤怒。

就像有的人说话总是很冲,爱吼爱叫,动不动就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有时候他也不想这样冲动,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有这种脾气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最无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抚养人温柔及时的照应。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痛苦感受时哭喊的再现。

“我也是会有脾气的!”

Giphy

婴儿天生就有气质差异,有的生来就很乖巧,有的刚生下来就开始哭闹。而这些差异在不同的养育方式下会进一步发展,并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他的脾气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就被很好地照顾,那他的情绪体验可能是舒服的、满足的,也就不会经常产生急躁迫切、痛苦或是愤怒的情绪。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被很好地回应,那他的情绪体验可能更多的是痛苦,只要这种养育方式超过3个月,孩子就会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痛苦感受与哭喊的连接反射:只要内脏不舒服,伴随的一定是与哭喊相似的吼叫,还有四肢的愤怒表达。

对于一个孩子(尤其是还不满12岁的孩子)来说,从小经历父母离异,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突然中断,「依恋情感」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苦恼、烦躁等情绪问题,继而为以后产生心理问题埋下祸根。

而依恋情感源于对孩子的抚养过程,在父母离异后,男孩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就逐渐建立起了新的「依恋情感」,所以他才会说出“我只听爷爷奶奶的”这样的话。

继而造成了“母亲想管却管不了”“孩子根本不听母亲的管教”,以及亲子沟通困难的局面,用李玫瑾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失去了教养孩子的资本,失去了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

图来源于网络

总之,一个孩子脾气的养成贯穿于其整个成长过程,且与其抚养人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孩子从小就处于一种情感表达得不到回应,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就会自然形成一种不合理的表达自我愤怒的方式。

再加之遇到青春叛逆期,且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形成心理扭曲,进而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

反之,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父母能够给予其足够的爱和尊重。等他到了青春期,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所以,我们说,青春期是孩子留给父母最后的机会,作为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而更为重要的是你也得同时拥有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力,也是所谓的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即在早期,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情感」。

03

如何才能使孩子拥有“好脾气”?

(3个建议,供父母参考)

1、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

孩子每一个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你没看到的需求。而父母的及时回应以及爱与鼓励,就是帮助孩子内心变得强大且温和的最好方法。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对待孩子时,一定要和善与坚定并行。具体来说就是先和善地处理孩子的情绪,后坚定地执行对孩子的限制。

图来源于网络

而能够及时发现并和善地处理孩子的情绪就是一种积极的回应孩子的方式,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并从心底里感受到爱与温暖,且一旦「依恋情感」建立,那么,再对孩子进行限制时,就能更好地被孩子接受与执行。

2、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正面管教

父母对孩子的最佳管教方式可以说是“以真心换真心”。说得更具体点,就是管教有方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往往很敏感,有共情,且很细心。

他们与孩子建立了一种积极、互惠的双向互动模式,父母温情和双向互动构成了情感依恋和亲子关系的基础。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他们会时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脾气很暴有时并不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