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同样是丧父式教育,为何学生优劣不一使
TUhjnbcbe - 2025/7/27 17:02:00

第一部分:“丧偶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真的“不可逆”吗?

上周,学校召开了一次家长会。

会后,本学期刚接班的李老师和同事谈论起了自己班的家长们。她说第一次家长会,来了三个爸爸家长,他们几乎全程都在翻看手机。这次倒好,来的家长清一色全是女士,基本上都是妈妈,还有个别是奶奶或姥姥。

其实,我们班(包括以前带的班级)也是这样的情况,每次家长会到会的大部分都是妈妈。

不仅是家长会,在学生的作业本或试卷上签字的大都是妈妈,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事赶到学校配合老师处理的大都是妈妈,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习惯培养、在家长群里和老师交流的也大都是妈妈……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少或从来没有看到父亲的身影。

这种家庭教育,有人称之为“丧偶式家庭教育”。

所谓“丧偶式教育”指的是父母中只有一人在过问孩子的教育,另一人几乎就是消失状态。现实中,严重缺席者虽然也有母亲,但大多是父亲,所以“丧偶式家庭教育”有时又被直接称为“丧父式家庭教育”。下文主要讨论“丧父式家庭教育”,对“丧母式家庭教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举一反三。

有专家说,“丧父式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不自信、胆小懦弱、意志薄弱等特点。

专家说的是一般情况,也不全是如此。

“丧父式家庭教育”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我国古代也有。孔子和孟子都是幼年丧父,所接受的是真正的“丧父式家庭教育”;封建社会的很多怀揣忠君报国梦想的读书人,他们入仕之后也多是把主要(甚至是全部)精力投在了尽心国事上,他们的子女很多都面临着“丧父式家庭教育”,可其中秉承家风刻苦读书做出一番事业也举不胜举。

笔者教过的学生,有很多都主要靠母亲教育(这可能也是现代“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一个特点),其中的确有不少不够懂事,不够坚强,可优秀的、几乎没有专家提到的那些缺点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父亲缺席家庭教育,古已有之,现代更甚。但到底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还真不能一概而论,还得看看其他具体情况。

第二部分:同样是“丧父式家庭教育”,为何学生优劣不一?

笔者认为,主要因为学生在三个方面存在不同:

首先、导致“丧父式家庭教育”出现的原因不同。

原因不同

一般说来,父亲缺席子女的家庭教育有这么几种原因:

①已经去世了。

②离婚后,孩子跟母亲生活。

有的夫妻离婚后,一方就远赴他乡,终身不再回来,或者虽在同一座城市,但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不来往。

③确实太忙了。

④觉得自己不适合教育子女,主动回避。

有的父亲脾气暴躁,严重缺乏耐心,意识到自己不适合教育子女后,选择了回避。

⑤满脑子旧思想,认为教育子女是女性的事情。

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旧思想,认为教育子女是女性的分内之事,一个男子汉去管教育孩子这样的琐事,丢人;或者是看到亲友、邻居家都是女性管教育,即使有时间,他也不管不问。

⑥没有责任心,严重缺乏教育意识。

这样的家长要么是“学习无用论”的支持者,要么就是一些很自私,自己都还没真正长大的“孩子”。他们有时间只会去打牌、玩游戏,或者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绝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以上几种情况,前三种都是被动缺席,其中第一种情况是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的,第二种是感情上的遗憾,第三种情况也属于无奈。

后三种情况是主动缺席,如果说第四种情况还有些积极之处,那最后两种就完全是消极思想作祟,这样的“丧父式家庭教育”,孩子确实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次、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

所谓气质类型,是心理学上对人的气质所进行的分类。其中,以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分类最为有名。他把人的气质分成了四个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这与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基本一致的。

人的气质类型

如图所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的孩子还好,虽然他们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但要么不会特别大,要么比较容易调整或调整起来不是特别费力。可抑郁质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特别敏感,而且体验深刻,受到伤害过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其中。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可能就属于典型的抑郁质吧。我记忆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期中考试,他考得特别不错,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在随后的试卷分析中,我提到有同学因为作文书写不认真,卷面上有墨团导致被多扣了好几分,我还点了几个学生的名(没点这个学生)。晚上,我跟他的家长通话(因为这个学生有些特殊,我平时就与其家长联系得较多)时却听到他回去后一直闷闷不乐,丝毫没有考得很好的欣喜之色。原来,他认为自己的书写也不行,作文也被扣了3分,我虽然没有点他的名,但其实也是在批评他。你看,抑郁质的人就是这么容易多想。我忙不迭地跟他特别说明真不是他想的那样,他嘴上说明白了,也不知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说真的,教育这样的学生真的很累,你说话做事都得特别注意。好在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也只遇到过这么一个,而且只教了他一年他就小学毕业了(作为老师,我是不是不该这么想)。

另外,其他教育相关人(主要指母亲和教师)所做的努力不同。

其实,几乎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教育障碍,所不同的是有些家长故作不知或者选择逃避或者毫不在意,严重缺乏教育意识,而重视教育的家长会积极联合老师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期达成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面对“丧父式家庭教育”,孩子母亲和老师的努力也极其重要,配合得好绝对可以扭转整个局面。

第三部分:面对“丧父式家庭教育”,孩子的母亲和老师可以做哪些努力?

对这个问题,有些专家的观点是努力让父亲回归家庭教育。

这听起来很美好(如果能兼顾性地回归,那当然完美),可是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工作真的特别忙的人,你让他回归家庭教育,难道不挣钱养家了?难道要放弃之前多年的努力吗?如果硬要求回归的话,回归的程度也很有限,更重要的是有的回归还不如不回归呢,因为他会时不时地根据他的教育思想给你添些乱(这一般被戏称为“诈尸式家庭教育”)。

很多问题抱怨是没有用的,正确的做法是把“丧父式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障碍来研究,想一想能不能兴利除弊、转弊为利,这里的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转换思维。

转换思维

所谓转换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我们发现按照常规的思维,得出的结果非常不好或者不够全面的时候,就需要运用转换思维帮助我们增强信心或找到新的努力方向。

运用转换思维看待“丧父式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只要其他教育相关人(主要指母亲和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去引导、教育,就可以把问题变成一个不错的教育资源,这样孩子就不会受到什么伤害,有时还会有特别好的效果。

01孩子的母亲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教育引导,转弊为利:

①孩子父亲已经去世了。

如果当时孩子很小,根本不记事,母亲又再婚,那就应该忘掉这段事让孩子好好感受新父亲的爱。

如果孩子已经记事,或者母亲没有再婚,或者和继父相处得不够融洽,那都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亲生父亲的正面形象。

可以给孩子看看能表现父亲光辉形象的的影像资料或文章,可以给孩子讲述父亲值得称颂的故事,可以向孩子述说父亲对他的爱……

如果孩子的父亲很普通甚至还有些坏,那就尽力寻找他美好、积极的地方讲给孩子听。如果实在挖掘不到好的地方,个人观点,甚至可以编一些故事(最好是基于部分事实的虚构)。即使有一天穿帮了,也没关系,跟孩子解释一下自己的良苦用心,我认为一个接受过正常教育的孩子是会理解的。

给孩子讲述的故事,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最好能凸显父亲善良、积极、勤奋、坚强、智慧等方面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故事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然后再适时地鼓励孩子向自己的父亲学习,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虽“丧父”,可绝不比有父亲参与差到哪里去。

把父亲树立成孩子学习的榜样

笔者所接受的就是这样的“丧父式家庭教育”。幼年丧父的我也曾经因此自卑过,被人嘲笑欺负过,后来家里人在新班主任的指点下告诉了我很多父亲的故事,我知道他是一个特别善良、聪明、热情的人,从那以后父亲便成了我的一个榜样。

②离婚后,孩子跟母亲生活。

如果离婚时孩子不记事且双方已说好不再相认,可以参照上面父亲已去世里的情况来处理。

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作为母亲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在孩子面前说前夫的坏话,因为大人的事就是大人的事,孩子因为父母离婚受到伤害已经够委屈了,绝不该再成为你倾诉或发泄情绪的对象。即便你认为自己说的话千真万确,也不应该对孩子说,因为那些话对孩子来说不是爱,不是教育,而是伤害,是故意的伤害。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保证孩子与生父的亲情交流时间;适时称赞孩子父亲的优点,尤其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的优秀品质。具体的做法可以在与孩子父亲商讨后参照上文进行。

离婚了,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

如果孩子询问为何要与拥有那么多优点的父亲离婚(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出现),千万不要慌乱不知所措,这其实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教育契机。可以试着告诉孩子一点他能听得懂的内容,比如两个都很好的人如果性格或生活方式不合,硬在一起会让大家都痛苦不堪;如果分开呢,倒有可能会都找到各自的幸福。如果孩子能理解一点,那么父母离婚带给他的伤害就会好很多。对父母离婚的孩子所应给予的最好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是尽量让他理解离婚原因的同时给予他更多的爱。

③确实太忙了。

不管是因为事业有成而“太忙”,还是为了生计而“太忙”,“确实太忙”的父亲都足够帅,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只要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父亲的优秀和辛苦或其他高尚品质,就一定可以产生较好的教育影响。

忙碌的父亲不丑陋

可以多次在合适的时机跟孩子介绍父亲的“忙”及原因,最好能够带孩子去实地看看父亲是怎么工作的。很多时候,这样做就可以让孩子理解并敬重父亲。如果考虑到例外情况或者孩子本身就有些马大哈,也可以通过这么几个问题引导孩子思考:

爸爸这么努力地工作,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没能经常陪你,你现在能理解吗?

孩子谈了自己的想法后,也不要刻意地说是为了他(这样孩子会有很大压力),笔者倒认为告诉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积极向上、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更好一些,因为这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接受了以上教育之后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向父亲学习。

④觉得自己不适合教育子女,主动回避。

现实中,这样的父亲很少,但真的有。他们在尝试教育子女之后发现自己的暴脾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有的是在看了一些教育书籍之后意识到这个问题,想改,可是一时之间又改不掉),于是选择了回避(大多是部分回避)。

脾气暴躁没耐心的人确实不适合教育子女

应该说,这样的父亲是理智地,是可敬的。只要告诉孩子爸爸不是不关心他,而是怕伤害他,孩子联想到爸爸之前过问自己学习时的表现和在其他方面对自己的爱,肯定是能理解的。

⑤满脑子“男主外女主内”的旧思想,认为教育子女是女性的事情。

⑥没有责任心,严重缺乏教育意识,认为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不大。

以上⑤⑥两种情况,的确很棘手。一方面,要尽力去改变父亲们的思想;如果实在改变不了,就不要苛求,只要求他们不要添乱就行了。另一方面,可以寻求他人(比如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的帮助。

02作为教师,可以在学校实施这些教育辅导:

A分类指导,因生制宜

既然“丧父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很大,那当然也应该引起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思品教师)的重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父亲缺席的具体情况分类给予指导。

①孩子父亲已经去世了。

②离婚后,孩子跟母亲生活。

这两种情况,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心理障碍,老师如能利用班会课、思品课或者个别谈话(慎用,容易使学生认为是特别针对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那对学生来说将会有影响一生的帮助。老师在辅导的时候不要只是讲空头理论,最好同时多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比如孔子、孟子、欧阳修、牛顿等人的故事,同样是丧父,他们就排除了不良影响做出了一番成就;至于不受父母离婚的影响奋发努力的例子可以从自己以前学生的身上找一找。这样古今中外的例子都有,比较有说服力。

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③确实太忙了。

④觉得自己不适合教育子女,主动回避。

③④两种情况,尤其是第③种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班会等课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不过,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两种父亲进行具体的指导,可以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要求他们在重要的时候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对于自知脾气不好缺乏耐心的父亲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改变自己的方法(可以看专门的书籍,也可以在网上搜有关控制暴脾气、提高耐心的文章)。

⑤满脑子“男主外女主内”的旧思想,认为教育子女是女性的事情。

⑥没有责任心,严重缺乏教育意识,认为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不大。

这两种情况,属于思想上的问题,单纯地说理不会有什么作用,必须让这两种父亲从心里想通或者担心出现什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才行。

对此,我的建议是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我的爸爸》或者《爸爸,我想对你说》这样的作文探知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写之前务必再三强调要按真实的情况去写)。

通过学生的作文探知他们的心声

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了对父亲的不满或轻视,班主任可以先与学生交谈确认他的心声,然后再与其父亲交流并提出一些建议。笔者的实践体会是这种做法大部分情况都有较好的效果,因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对自己不满甚至怨恨。当父亲的如果能过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当然应该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向父亲学习,做一个勇于改错的人。

不过,也有例外,例外的多是“自己都还没长大”的极度自私的人。有这样的父亲,也确实是不幸,不过,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自主性,做一个“靠自己”的优秀学生并在之后多给予一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样是丧父式教育,为何学生优劣不一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