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与新冠疫情战斗的3年历程中,总结了3大手段:防治政策、新冠疫苗、预防和治疗药物。当前态势是防治政策最新出台了“优化防疫新十条”,新冠疫苗在创新接种手段和普及,药物在抓紧研发,已有一些进展。
防治政策,控制和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分层分类诊治新冠患者,针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感染、症状表现,适时调整防控措施。
新冠疫苗,国内无论是打针还是吸入式的疫苗,都是在锻炼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长记性,及时识别新冠病毒,哪怕弱势群体感染了也可减少重症率。
药物,总体还是处于“拖后腿”的阶段,没有“一招灭毒”的药物,各种小道消息到处都是,不少人无所适从。
一句话,虽然新冠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都显著下降了,但与新冠病毒的过招,仍处于被动的水平,即使放开疫情,不够放心和踏实。
这几年的防疫,不管是化学药、中药还是疫苗,在对付新冠疫情、消灭新冠病毒上,没有足够亮眼的证据。
从疫苗看,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接种达到相当的比例会形成有效防护屏障,但新冠病毒变异太快,接种过疫苗的人重复感染的不在少数。
从化学药看,无论是单抗药物还是小分子药物,都是出现症状后才治疗,没有预防的药物,而且用药还可能出现一定副作用。
从中药看,不管是网红类抗疫中药材,还是中成药颗粒剂、胶囊、口服液,临床上多用于普通症状和轻症患者,认为中药是“安慰剂”、“没啥用”的声音还比较多。
最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刊载一篇论文,大体是说一种德国原研、缓解和治疗肝病、胆结石的老药,能预防新冠感染,消灭新冠病毒,而且不怕病毒变异。
这款药物叫“熊去氧胆酸”,商品名“优思弗”,一种人工合成类药物,目前暂时没有国产,市面上有2种规格,进口的毫克/粒,国内包装多见毫克/25粒/板。主治胆囊结石、原发性胆汁淤积类肝病、胆汁反流引起的胃炎等。
熊去氧胆酸属于处方药、进口老药,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经批准可以仿制。
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不是对新冠病毒起效,而是针对人体细胞起效,它可降低人体ACE2受体的表达量,使新冠病毒不能感染人体细胞。
新冠病毒成功入侵人体,并感染人体组织,引起相关症状,必然要有人体ACE2受体参与,这个受体是典型的“傻白甜”,新冠病毒一诱惑,它就兴冲冲地带路,成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向导。
熊去氧胆酸影响ACE2受体的手段,是抑制了一种叫法尼醇X受体的分泌,该受体是调节ACE2受体的关键,既然法尼醇X受体被干预控制了,ACE2受体就减少了,新冠病毒的感染概率自然就下降了,而且,无论新冠病毒怎么变异,ACE2受体都很难被诱导。
熊去氧胆酸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年初已有确切的细胞实验、动物小鼠实验和8名志愿者临床研究,证实新冠感染水平都处在很低的阶段,最后通过名感染了新冠的肝病患者对比,服用该药的31人,重症率更低。
而且,熊去氧胆酸作用于人体细胞的特点,为其药效加了一道“护身符”:大大减少了耐药可能,因为新冠变异毒株对药物效果的影响极大削弱了。
概括来说,熊去氧胆酸有明确的药效,老药的安全系数值得放心,也不容易耐药,它会成为预防和终结新冠的希望吗?
用熊去氧胆酸对付新冠病毒,目前仍需谨慎,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熊去氧胆酸所调节的ACE2受体,既容易被新冠病毒利用,也参与人体心血管系统、大脑、肝、肾、肺、肠道等运转与合成,万一抑制了ACE2,引起其他主要器官运转不畅,需要进一步论证。
2、熊去氧胆酸是化学药,有明确的毒理副作用,有相关症状的服用是起效了,但如果没有肝胆疾病的用于预防新冠,会不会产生其他问题,需要论证。
3、熊去氧胆酸预防新冠的数据总体还比较有限,受试者相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而言偏少,不太具有说服力。
4、现阶段用于预防新冠病毒的验证性实验还没有正式展开。
所以,现在下结论说熊去氧胆酸是新冠病毒的终结者,仅仅有实验的数据支撑,为时尚早。作为普通民众,也没必要到处乱囤药。
当前,疫情并没有结束,防范新冠,还是要遵守最新的防控要求,认真戴口罩,做好基础防护,确诊患者落实好相关的隔离和诊疗措施,仍要认真保护好易感人群和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