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接受采访中
第一次走进玉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古老的藏香味扑面而来,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穿着红色衣服的就是东周。
今年47岁的他是地地道道的康巴汉子,别看他长得人高马大,但是跟别人聊起天来还是有一些羞涩。不过爱笑的他是体验中心的开心果,有时候在门外就能听到他的笑声,有些刺耳,但是爽朗,有时放声大笑,有时微笑。很多刚刚接触他的朋友总是被他的笑声吓一跳,紧接着开心地笑起来,他能把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东周的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觉拉乡卡永尼村,沿着澜沧江向南行走,在地处偏僻的一条沟里就是他的家。在这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他的祖先们用勤劳的双手和人类的智慧创造了一个个故事和灿烂的文化。
晕倒三次
东周是玉树州囊谦县红陶的传承人,也是古法青稞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在那个兵荒马乱和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他的祖先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一个个精美、实用的红陶。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也过得幸福、安稳。
年4月14日早晨,东周像往常一样,正准备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突然,房子开始猛烈地摇动,东周想抬起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就被掉下来的尘土迷住了眼睛,紧接着是砖瓦、石块等结结实实地砸在了这个康巴汉子的身上,他没有了任何反抗的机会。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东周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全部被埋在废墟里,一瞬间,疼痛和黑暗紧紧围绕着他。除了他,还有哥哥、嫂子、姐姐、侄子等全部都埋在废墟下,东周想喊家人可是发不出声来。一个小时后,他们被邻居救出,东周浑身是伤,哥哥的腰也受了重伤。
获救之后,朋友骑着摩托车将受伤的东周送到了玉树州住院部。此时的东周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浑身疼痛。在住院部的院子里,到处都是伤者,医护人员忙得团团转,可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等待救治,他也是其中之一。忽然,东周眼前一黑,医院的院子里,“我一共晕倒了三次。”东周数着手指说。
东周接受采访中(左一)
当他再次醒来时眼前依旧是医生们忙忙碌碌的场景,东周看见医护人员洁白的大褂上、小腿上都是救助伤者时留下的血迹。“虽然在那场地震中我全身大大小小的骨折共13处,但是我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很高兴。”东周笑着说。东周在住院部的院子里输了液,下午六点左右,侄子接东周回去和家人们团聚。
而此时,家里已经被夷为平地,东周和家人们在玉树体育场团聚,家人都纷纷过来询问他的伤势情况,从医院回来的东周只不过是打了点消炎针,他忍着剧痛告诉家人没事,没有大碍。在体育场里都是受灾群众,他们坐着,相互鼓励、相互安慰、相互分享食物,在灾难面前,大家齐心协力,像绳子一样紧紧拧在一起。
接下来的两三天,东周的脑子一片空白,一直发懵。这场地震来得太突然,一切发生得太快,只有身上的疼痛提醒着他经历了这场地震,看着眼前破碎的家园,悲痛的同胞,东周的心里难过极了。
到了夜晚,东周在姐姐的车里强忍着身心的疼痛,保持一个姿势熬过了漫漫长夜,哥哥被安排在帐篷中进行救治,其他家人坐在体育场上,与同胞们一起念诵经文,祈祷平安,低沉的声音断断续续,从未中断。
快乐是他们的
东周的伤势不见好转,亲戚将他送医院,医院的第一个晚上,孤独、恐惧、思念涌上心头。窗外是灯火辉煌的城市,东周孤零零的住在病房,而远在家乡的亲人们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想着想着,眼泪刷刷地流下。
第二天,东周接到了家人打来的电话,他告诉家人,一切都好,这里也很好,你们也来西宁吧!就这样,东周和医院里,两个人相互鼓劲,为家乡祈祷。
45天后,东周身上的骨折痊愈了,可是右面的胳膊始终使不上力气,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地震的影响,东周整夜睡不着觉,总是睁着眼睛到天亮。于是他转站到了拉萨进行疗养,在山南泡了七天温泉,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待在温泉池里,渐渐地胳膊恢复了力量。这次痊愈后的东周在拉萨住了三个月,修养身心,有时候看着别人开心、幸福地生活着,东周就不由得想起家乡和亲人,心里是满满的失落感。
红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东周觉得,不能再这么忧郁下去,而是应该开始新的生活。于是通过好朋友的帮助,东周在拉萨做起了买卖藏獒的生意,可是好景不长,藏獒的价格开始下跌,市场不景气,东周又不得不选择其他的门路。年,东周去了格尔木,做起了石头的生意。从地震时离开家乡,东周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不知道灾后重建的玉树是怎样的,跟家人也只是通过电话联系着,听家人说起,现在的玉树很漂亮,大家都住进了新房子。东周期待着灾后重建的新家园,也期待着和家人团圆的那一天。
传承红陶技艺
年,东周回到了老家,他发现村子里继续做红陶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外出去发展,而老人也做不动了,留在村里的青年人和中年人都没有做红陶的想法。当看到这一现象之后,东周重新拾起了快要消失的古老文化,将这传统的红陶制作技术扶起来,并且传承下去。于是他成立了囊谦县觉拉乡拉岗普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他说:“藏红陶不仅是藏族人的传统文化,也是历代匠人养家糊口的手艺,所以不能丢。成立合作社,要和大家一起把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于是他开始在藏区里寻找、拜访一些老人,学习红陶的制作技术。
卡岗普村以制作藏红陶而闻名。藏红陶的制作是就地取材,红黏土加当地药王山的矿石,就做成了一个个结实、环保的陶器。目前他的合作社里有20多个制作红陶的手艺人,在东周和一些藏区名人的培训下,他们不仅制作传统的红陶,而且还制作一些市场上流行的红陶器具。比如,像喝酒的杯子、火锅、茶壶、盘子、碗、酥油灯、藏香炉等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和大众喜爱的形状,在北京、上海和西宁等城市销售,受到好评。
年1月,东周和藏泥塑面具传承人巴丁才仁、曲克安达传承人白卡、嘛呢石刻传承人更求求增等8人一起首批入驻玉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在这里,东周拥有属于自己的柜台,每当游客进门时,他就会在这里介绍自己制作的红陶。
东周介绍自己制作的红陶
回想往事,已是10年之久,当初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康巴汉子东周依然爱笑,有些刺耳,但是爽朗,有时放声大笑,有时微笑。他坚强,但也会流泪;他悲伤,但也会大笑。如今,他正带着自己制作的红陶走出玉树,走出新的步伐,新的生活。(文/肖生珍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