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回到家,我就收到了同学李立的消息,点开一看又是一个帮忙砍价的链接。
我正准备发个拒绝的表情过去,没想到李立多加了一句:
老同学,帮我转发下到朋友圈,就差几个人就砍价成功了。
我立马回了过去,”朋友圈你自己不可以发吗?“
他的回复,让我差点气得想拉黑这个同学。
他是这么说的,”我在体制内上班,就不太方便转发这种东西,要是被领导看见了,影响不好。“
我怼了一句,”合着小便宜贪了,还想‘白嫖’是吧?“
让我气愤的是,明明是他自己想得到一些好处,结果却又碍于身份,迈不开步子,还想
找各种理由来给自己“开脱”。
可转念一想,绝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李立”:
在众人面前是一套,独处的时候又是另一套;
在生活中是一面,在职场中又是另一面;
在家人面前和朋友面前,也是两个不同的样子...
很多时候,可能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又不破坏自己经营好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带上了“人格面具”。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
而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通俗点来说,人格面具,是通过我们的身体语言、衣着、装饰等来体现,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理想化的我。
比如穿着时尚,是为了想外界传递出你是一个潮人;
而随身携带书本,则是告诉大家你是一个有内涵的人;
...
人们之所以需要戴人格面具,是为了给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会认同,保证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
02
在解释人格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希波克拉底理论。
他把人格分成了4种类型:
1.活泼好动的多血质型,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2.安静沉着的黏液质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3.多愁善感的抑郁质型,其中的代表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4.情绪表达强烈的胆汁质型,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当然,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每个人的气质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唯一的。而且某种气质可能在某个人生阶段,会相对更突出一些。
比如在刚毕业的那会,我就是典型的胆汁质类型,看到不公的事情或者不顺眼的人,一定会第一时间怼上去。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前几年的工作并没有太顺利。
而如今体验了社会的“*打”后,我开始慢慢变得向黏液质类型靠近。喜怒哀乐不再轻易就表现给别人看,看到不合理的事情,我会去寻找背后的原因,然后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后,才去采取行动,而不是之前那样硬刚。
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因为一些经历而变得多愁善感或者是又重新变回了那个“战斗型”的类型。
03
人格面具是有多重性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家里你可能是妻子、女儿、母亲,但在社会上你可能又是领导、下属、同事和客户等等。
不管你承认与否,一个人的行为是会随着你当时所戴的“面具”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的。
就在你坐在高档餐厅吃饭时,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说话和咀嚼的声音都比平常小多了?
还有在图书馆里,如果你手上不拿着一本书看看,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些都是因为在当时那个特定环境,你必须扮演好那个面具下的角色,否则可就会出糗了。
但如果一个人过分沉溺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就会离自己的天性越来越远,甚至还会伤害到自己身边的人。
有一次我跟同事去外面的酒店吃饭,服务员帮我们点完餐后送了两杯水过来。可能是走太快了,一不小心就把玻璃杯的水洒在了同事身上。
服务员赶紧走上前来给同事擦干身上,然后嘴里不停地说着”对不起“。
同事这个时候大发雷霆,冲着服务员嚷嚷:“把你们经理叫来,我新买的衣服,给我赔钱!”
我忙着打圆场,把同事拉到一边说:“算了算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人家小姑娘也不是故意的,大家在外面打拼都不容易,消消气!”
但同事依旧不依不饶,还“教育”了我一番:“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我在公司就是这么管下属的。不让他们长点记性,下次还是会做错事。”
最后这件事情的结果是同事“赢了”一餐饭钱,但我觉得他输在了格局和共情上。
正是因为他过分沉浸于自己的“领导者“角色,认为其他人都应该是被自己管理的。所以这才导致了自己被”人格面具“所支配和牵着走。
这样的人虽然在事业上可能会有一些小成就,但弥补不了他在共情上的缺失而带来的损失。而且太尖酸刻薄的人,注定也难以做成大事。
04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职场中,我们都想表现最理想化的自己,所以也就戴上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格面具”,甚至还有一些人为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外人的看法,社会的评价标准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忘了那个内心的自我,它渴望呈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即使那可能没有没有外表那么光鲜,但也依然打动人心。
作者简介:陈小星,自由撰稿人,只写有营养的文章。左手写作,右手奶瓶的90后奶爸。
本文为
陈小星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