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我》南京八旬老教授寻子23年
儿子给父写“绝交信”后消失
来自南京的*林森教授已经84岁,他和79岁的夫人刘雅琴一起来到《等着我》寻找离家23年的儿子*晓海。儿时的*晓海是个亲近父母的好孩子,也是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但*林森由于受到自己母亲“打骂式教育”的影响,对*晓海的教育方式极为严苛,导致儿子内心越来越封闭,与父母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用一封信与这个家断绝了关系。
*林森刘雅琴夫妇在《等着我》现场曾经,*林森教授希望儿子晓海跟自己一样。小时候家境贫困,但*林森依旧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他的记忆中,母亲对自己极为严厉,儿时他和小朋友一起玩滚雪球,不小心把雪球砸到别人家里。母亲知道后拖起*林森的脚从村外一直拖到了家。即使这样,但他说从来没有记恨过母亲,在他心里一直都很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也无形把它施加在了儿子晓海身上。
*林森、刘雅琴老夫妻来到《等着我》现场寻找他们二十多年前离家出走的孩子,但儿子晓海却无法原谅当年父母以前对他粗暴的管教方式,拒绝与他们相认。儿子小海快五十岁了,却仍然没有房子、没有家庭,并且把自己的不幸都归咎于父母。
现在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学习不能自律、自控力差等原因,想通过打的方式来解决。
某家长交流群讨论但也有些家长觉得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好。比如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时,把双手捆在背后,防止控制不住自己的手。
辅导孩子作业,捆绑双手,以免动手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呢?从教育的本身来说,我们最好不要打孩子。因为孩子也是独立有尊严的人,需要被理解、被尊重。比如在美国打孩子,有可能会剥夺家长对孩子的监护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对孩子动手。但其实有些孩子还真可以打几次,问题不大。但是有些孩子,坚决不能打。
孩子先天的个性与气质特点有差别,对于孩子该不该打,需要区别对待,因性施教。否则,我们自认为正确科学的手段也可能会碰壁。
如何做到对孩子因性施教呢?
首先,我们先来认清孩子的个性:
1.多血质孩子:这类孩子惹你生气了,你把他抓过来暴打一顿,打完了,你发现这个孩子,伤心欲绝、痛哭流涕。但是很有意思,孩子哭了不到十分钟,又到你跟前有说有笑,像没事儿一样。
多血质我们把这种孩子称作多血质个性的孩子。
大量的孩子就是这种孩子,挨打了没什么大事儿,不记仇,不记恨,过一小会儿,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即使今天有点难受,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就忘了。这种孩子是可以适当用打的方式来教育的。
2.抑郁质孩子:他惹了你,没打他,只是批评,但是没有想到,批评完了,这孩子三天不理你。这种孩子属于抑郁质类型。
抑郁质类型孩子敏感多疑,有心事不讲,放在心里面,让你猜,如果猜不对,还生闷气。这种孩子在生活中也不少,这种孩子敢打吗?
这种孩子不能打。打了他可能离家出走,严重的甚至还有自残的想法。抑郁质类型的孩子靠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会酿成悲剧。
抑郁质3.胆汁质孩子:非常有个性,你要敢打他,他敢跟你对打,这种孩子,打不服,打不改,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狠,反弹越有利。他们的口号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研究发现经常在学校打架的孩子,个性就属于胆汁质。胆汁质类型的孩子靠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并且教育者还可能因此遭到孩子们的反抗”袭击“。
胆汁质4.黏液质孩子:黏液质的孩子从早上起床到刷牙洗脸等,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家长都急得不行了,他还是这样。黏液质的孩子靠打也解决不了问题。
黏液质通过以上方式,家长可以轻松判断孩子的个性特质。
老师也可以通过孩子行为判断孩子个性,做到因性施教。在课堂上,观察孩子的举手方式:
课堂上孩子举手1.多血质孩子:举手非常高。
2.抑郁质孩子:因为内心纠结,举手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传递给老师的信号是:老师我举手了,如果不点我,我下次就不举手了。
3.胆汁质孩子:举手不高不低。
4.黏液质孩子:举手非常低。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用《西游记》里的四个重要人物来做对照,并给出不同的教育方法:
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他属于抑郁质个性,针对抑郁质的孩子,家长需要“学会欣赏、不求完美”;
孙悟空属于胆汁质个性,针对胆汁质的孩子,家长要记住“不要对抗,欲擒故纵”;
孙悟空猪八戒属于多血质个性,针对多血质孩子,家长要记住“少说半句,赏罚有限”;
沙僧属于黏液质个性,针对粘液质孩子,家长需要“积极推动、学会拒绝”。
总结:面对孩子该不该打的问题,建议是最好不要采取打的方式,因为孩子有尊严,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不了解孩子个性,用打的方式教育,还可能酿成悲剧。教育孩子,不管是哪种个性,除了用打的方式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参照以上方式轻松了解孩子的个性分类,判断孩子的个性特质,真正做到因性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