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手足癣的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总第期文
原太吉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春天的三月,春意乍起,春寒料峭,春风徐疾,春雨沥沥。
我淘购的几本旧书,乘着“孔夫子旧书网”这片神奇妙羽,从遥远的角落,翩翩然飞至我宁静的书斋,在沙沙淅淅的春雨声中,听雨静读,我翻开了那陈年的书扉。
愿*长驻此原
这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本著作,32开精装,道林纸内页;封面富含寓意,中间一晕土*,天头地脚咖褐,画面宽旷而有边际,直白地喻示了,他那本著名的“死时可以垫棺作枕的书”的地理背景——原上。
这本十五万字的散文集,共二辑七篇,其首篇“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原》创作手记”,分题十六段,长达十二万字,从产生《*原》写作欲念、坚定信心、“打开自己”,到书体架构形成、主要人物闪现、具体化、圆满化,再到草稿沉寂、几番修改、磨砺淬炼,直至送审付梓,洋洋洒洒,厚厚实实,高峰云逸,含珍吐珠,洇漫了全书百分之八十的内容。
这篇长文,是难得的记述陈忠实打造巨著《*原》心迹历程的史诗级珍贵文学资料。他坦诚地讲述了,《*原》发端于他的短篇小说《蓝袍先生》,是《蓝袍先生》,让他洞见了生他养他的原上过往历史的经纬变化,让他有了擘画一幅历史变迁中社会各色人物大会场的宏伟蓝图,并最终下决心,从城里搬回老家,在祖辈流转下来的房子里,在膝盖上拉草稿,在寂静中与古人热烈对话,让妻子定期送馍,在清寡中构建史诗高厦,八个月四十万字,一出铿锵大戏终于哗然拉开帷幕。
《*原》是以一村一地两大家族的兴衰变迁历史为背景展开擘画的,以高超的文学艺术形式,立体而绵延地剖析了,近代以来农村宗族势力之间的争斗与调和、对立与联系、恩怨与和解、消亡与重生、轮回与更替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揭示了此类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预见了农村问题的长期性和顽固性;有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思维,也有强烈的现代地域潮流风尚;过去的一件件一幕幕,你甚至在今天,在许多地方,依然可以非常平素地窥见和俯拾;正因此,《*原》的文学教化意义和现实警示意义,将长久的存在、不断的呈现;这正是《*原》具有史诗级文学魅力之所在。
一部文学作品能有这样的文学成就与社会效果,对陈忠实而言,不仅可以做他的“垫棺之枕”,登上文学高峰,也可以给他的作家身份上再加上一个称号:优秀的社会学家。
记得电视剧《*原》播出后,剧组成员,在回忆拍剧、追述剧本、缅怀陈老时,演员代表*奕,曾经满含热泪地吟诵:“*原上有*,世上再无陈忠实”。这是少有的演员怀念原作者的动人场景,彰显了现实与历史的精神通衢,现实人与剧中人的一体融合,深受感动的不仅仅是观众;传说中的*依然在人间传颂,而将*开山性地在文化上精神上固定在原上的陈忠实,却再也不会有第二人了。
为了还原情景,我再次观看那段视频,令我再次泪水盈眶。
陈忠实这本《愿*长驻此原》,是最好的创作教科书,是无论那家学堂上,都不好学到的珍贵教益。
只是,这么珍贵的书,三年前出版,定价38元,并不高,而今却廉售八元,我有无名怒、有深沉忧、亦有一点有收获喜,五味杂陈,都令我扼腕太息:
书商不识典籍贵,
却为书痴献芳菲。
区区八元窥忠实,
春雨檐下探原委。
不为繁华易素心
这是《大家掌故》一套三本书中的第一本。
晓得有这套书,是为纪念金庸先生逝世二周年的一个活动,有人提到策划出版这么一套书。我从旧书网上搜寻,还真找到了它,令我喜不自胜。
出版者在书腰上,对该书内容作了简要介绍:“近百篇文章,全部精选自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报月刊》。作者来自海内外各行各业,他们以动人的笔触记录了近代以来,中国各领域大师们的趣事逸闻;对各历史时代大事件的真实回忆;各圈子从未示人的隐秘往事。可谓写人和叙事各自相映,梳理与考证相得益彰。”
我读该书,也体会到,书中篇篇文章,极少见诸报端,颇感新颖雅趣;对读书人来讲,书里书外,书腹书嗣,可资可诵,确是一部好书。简略说,它有“一奇”、“二珍”、“三雅”之特点:
一奇,是书的装帧。时下许多精装书,大都有一圈“书腰”,横缠于书的腰部,起醒目的装饰效果,为书增色不少;但这部书,却一反常式,书腰由横变竖:一束精致彩带像流苏一般,从书的天头垂下,到书的地脚收折,包于书封扉内;书腰内面是该书内容简介,外面为竖题的一句书名的出处诗句:三册书名各异,一册曰《不为繁华易素心》,书腰上点明,语出“百年云烟只过眼,不为繁华易素心”句;二册曰《万人如海一身藏》,书腰上注明,语出“思归苦觉岁年长,万人如海一身藏”句;三册曰《史海沉钩话平生》,书腰上铭句,语出“国家不幸诗家幸,史海沉钩话平生”句。这样的装帧与设计,独有匠心,颇具创意,可有效保护书籍,脱不出这条书腰,就无法翻看书内,稍稍止住了随意的脏手;又可起到引人眼球,欲解分晓的心理,亦可看出编著者授知传道之惠心,实是难能可贵。
二珍:一是主体珍缺。每册四部分二十个叙述主体,人物都是重量级的文化名人,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掌故”,属于大海捞“珍”,优中选粹,避免了荼蘼繁缛,读起来想一口气嚼完。二是内容珍稀。所述事例大多雪藏多年,是新发掘或新鉴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苏联早期作家爱鲁地.富特林哥撰写的《我所认识的老舍》,披露了许多老舍早期文学创作思想与风格的形成脉络;陈芳撰写的《我一直在写》一文,从多个侧面,描述了余光中先生浓烈的“大我”乡愁文化情结、“文类互通”写作理念、独到的散文家“青眼”视界等等;陈祖芬撰写的《成年人的童话——查良镛先生北大行》里,记叙了先生一系列“入乡随俗”生动有趣的故事,从平凡处、细节处,凸显了一位文化大家的平民风范,读后不禁莞尔一笑,又使人掬腮沉思。
三雅:首先是语言优雅。文章选自《民报月刊》,面世的环境与平台,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江南园林,着笔和触角,继承与发展,都有不错的呈现;再加上由一位生长与斯的文学大家主持,篇篇文章,都闪耀出编著者的不凡“青眼”。如记述余光中先生的《我一直在写》,属于长篇散文,内容五则近六千字,蕴含丰富,诗性语言,精粹,活泼,乐感,将诗人的诗风诗品诗格,以散文诗的形式表露出来。其他文章,大多是名家写大家,语言的锻造与运用,若陈年茅台,醇香馥郁,性情飘逸,沉郁幽默,富含哲理,读后忍不住想朗诵背诵。其次是举例雅致。每篇记载的人物和事例,绝不庸常,绝不流俗,常常振聋发聩,令人合卷省思。比如与沈从文张兆和夫妇略为年轻的同代友人李芸生,列举了这样一个情节:“当我称颂她(张兆和)协助沈先生的功绩时,张先生突然对我深鞠一躬......”,显示出那一代文人,特立保持的古风道统和温文尔雅精神。再次是文风静雅。所有篇章,像一位位暖心的朋友、贴心的智者一样,与你秋水湖波般曼声娓娓道来,和你拨锦撮花般细致条理叙摆,没有虚伪,没有夸张,只是讲究更贴切更精到更实诚,让你在有限的空间里,一览文学的大江南北五岳山川。
这套书,像一盘闪耀着五彩光色的珍珠,一数就长,一说就多!
草色连云
这是旅居海外的著名美学家画家文学家高尔泰的一本书,与他的代表作《寻找家园》并列,构成并蒂姊妹篇章,互为补充,互为映照,读来可以更透彻地了解高先生的人生际遇和创作历程。
他的故事,他人生的坎坷经历,我不想多说。只是他的文章语言风格与文学格局品位,确是深深的打动了我,令我叹息不已,推崇备至。我自料,读了高尔泰的文章,再读一些杂杂驳驳所谓“大家”的散文,再也没有了兴致;你跟着高尔泰站在了文学峰顶,确确实实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众多学者、作家、读者,阅读过高的《寻找家园》后,留下了几乎众口一词的评说:高之散文,苍莽浑厚,净洁优美,是“红楼语言”再现,是当代散文顶峰等等。
我的体验是:无论叙事述理,高的文章充溢着清朗的画面感,文中有画,文画交汇,拉纲提领,实白相宜,往往区区数笔,就把时空六维立体的呈现出来,在清晰细腻的同时,绝少拖泥带水、语不着骨的感觉。许多叙述,精粹若典,顺遂如吟,乐感似歌,哲理频现,诗言词语,恍如银铃铜鼓之声。我有在书上精妙处标划的习惯,读高文,常常忍不住成段成段的划红线、波浪线、圈连圈线,常常使先生的整页行文布满了红的蓝的各形重点标示,意随文澜,兴犹未尽,再回头反复浏览标注的段落,以至背诵融会,心领神会。
写散文的人读散文,估计是许多散文家的习惯。读得多了,渐渐对卖弄矫情、啰嗦拉杂、媚言附会、虚以应景、掉书袋等,烦不胜烦,奈无他寻,经常读不是弃不是,费钱又误时,好不愤懑。
你读高尔泰的文章,不会有这样感觉。他的精炼,他的简捷,他的沉郁,他的苦旅,他的睿思,他的出拔,能让人读尤不尽,回思无尽,在不舍中检视过往读史,让人有相遇恨晚、相识难弃之感。
记得初读高尔泰那天,欣喜之余,我口占几则五言短句。现录其一结篇:
摒却一切读尔泰,
轻书三沙流海外;
美学美画奠美文,
文坛独行不群派。
年3月23日于旭日斋
作者简介
原太吉,河南省安阳市人,退职公务员,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年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获得者;主要衷情于散文写作,素常从题材到文格,追求新古典主义范式,力求新颖博雅、独出心裁、自成一格。但踏入文学的园苑不长,文学履历尚浅,仍是一名文学小生。座右铭:半生执杵为国宁,期艾为学作书生。往期精彩回顾
扶风丨如到故园参秋山--漫读原太吉先生的散文
原太吉丨叠村记
原太吉丨柳庐漫聊
原太吉丨生命跋语
原太吉丨踩雪过冬
主编:风雨薇、绿柳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