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905531.html6月19日晚,杨志*《最后的农民工》学术研讨会在青岛文学馆举办。多位作家和学者到场参加,在初夏的月色和夜风中,文学的声音,一如院中草木般葱茏蓬勃。
评论家张薇多年来专注于杨志*作品的研究,在研讨会上,她以《从荒原到大海:杨志*的创作转型之路》为主报告,详细梳理了杨志*的创作生涯。“我在青海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杨志*已经是西部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了。他的文学作品,人格风范和心灵的力量,影响了我们一代人。年,杨志*离开青海,来到青岛,从高海拔到零海拔,从荒原到大海,地理位置是一路下行的。但他的人格力量,他的精神和思想,他呈现给这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却始终是一路向上的。”
评论家张薇
张薇表示,自己与杨志*一样,都拥有青海的身世背景,也都是在投身文学创作之后,才来到青岛。自己是否被这座陌生的城市所接纳?又能否在此地扎根生长?这都是身为一个异乡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缺乏故乡感的境况下,张薇选择了杨志*的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书里找答案,是寻文学的根,也是寻自己的根。“来到青岛之后,我认识了网名‘大漠’的臧杰,自此有了一个可以对话的人。相遇就是一种幸会。我研究杨志*的第一本著作《寻找杨志*》,书名是臧杰定的,也是交由良友书坊进行装帧设计的。因此,我在青岛的写作,第一站就是从良友书坊出发的。”
张薇《寻找杨志*》
张薇将杨志*的写作,定义为具备思想性,精神性,神圣性的“精神写作”。她表示:“杨志*的创作有着坚定、明确、醒目的文学理想,就是向着精神高地攀岩,因此其作品有非常清晰的精神脉络,自成其精神体系。荒原系列、藏地系列、海洋系列三个文学基座,呈金字塔式的三角形,支撑起了杨志*的文学世界。”张薇认为,杨志*在长达35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寻求突破,差不多每十年左右,就会呈现出创作的转向,但其中的精神求索从未改变。对精神的持续思考和艰难实践,是杨志*的文学初衷,也是他一生的理想主义。
荒原(农耕文化:萎缩与守成)
——不在写作中为农耕文化张目:文化批判;
藏地(游牧文化:自由与张扬)
——破坏规矩与创新规矩:文化引领;
海洋(海洋文化:冒险与服从)
——勇于突破与团队精神:文化建设。
同时呈现的,是他在不同时期文学追索的精神阶梯:
荒原系列——人与自然——母马精神——自然伦理;
藏地系列——精神风气——藏獒精神——道德信仰;
海洋系列——理想人格——田横精神——建树理想。
杨志*试图以这样的书写和追索,建立开放、包容、自省、自信的文化胸怀。实现壮阔、纷呈、谦和、崇高的文化愿景。事实上,这也正是现代中国人的理想。年的小说《齐王田横》,是理解杨志*青岛叙事的钥匙,打开了这扇门,就理解了杨志*“看见”的青岛。张薇认为,杨志*写青岛,就是写田横精神,写他自己所发现和理解的城市——“他的多篇文章和言论,既有对青岛文化的现实忧虑,也有对青岛历史的深刻洞见,他希望通过发掘青岛历史和现实的隐秘故事,创造一个他自己的青岛。”《潮退无声》如此,《最后的农民工》更是如此。一个“齐敬横”的名字,就是最好的体现。张薇认为,杨志*是一个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