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评论集》,王光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年
生态文学的兴起与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反思密切相关,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失衡,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生存发展方式,并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调整,由此开启了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明确的写作形态,在中国大陆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一些生态文学创作还存在概念化、简单化和审美品质弱化等问题。针对生态小说创作中的不足,进行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的建构,对于当下生态小说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学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
生态文学诞生于现代工业文明造成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深入探寻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以树立生态整体观为价值目标,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想的独特审美形态。“生态整体利益价值观”是生态文学的思想之*。作为新型价值观,“生态整体观”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成为蓬勃兴起的生态文学思想之*,生态文学开阔的审美空间和思想活力也多源于此。真正的生态文学不夸大任何物种和个人的作用,它要探究“生态结构”所蕴含的奥秘和智慧,警示人类在自然面前既要进取更应懂得顺应,同时还不能放弃维护、优化生态圈的主体性使命。至于人类克制和能动的界限何在、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无法统一时如何抉择,这是生态文学目前正在积极探讨的、最富价值和生命力的重要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特征,相对而言,人类早期对天地万物、自然神灵、原始图腾的崇拜,上古神话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形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都还只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具有感性、偶发性和局限性等特征。而现代生态意识是在现代生态科学逐渐发展以及现代环境问题渐趋显现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明显的理性、自觉性和整体性特征,它使文学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叙事范式与艺术形式,成为生态文学创作的先决条件。以现代生态意识为出发点的生态文学致力于改善人与自然不断恶化的紧张关系,反思并批判造成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从而形成了反思性、批判性的思想特征。生态文学正是这种反思现代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中,发现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局限和发展模式偏向,对日益滋长的欲望动力、科技崇拜、经济理性和消费主义做出深刻反省和批判,探寻人类可永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新世纪中国生态小说的叙事维度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生态资源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虽然取得巨大发展,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西方工业国家几百年来遭遇的环境问题在世纪之交的中国集中显现,生态危机所引发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