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79集)
/9/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编号:19--
?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我们看这两条。到这里差不多是将断恶修善所得的殊胜果报,介绍了一个大概,这些果报确确实实是非常的殊胜。今天看第九“住无碍见”,这是属于智慧。“见”是说见解,见解无障碍;换句话说,对于世出世间法,都能够得到通达无碍。这个利益,我想无论什么人,不论他是信仰什么样的宗教,没有不希求的,是一切众生共同的一个愿望。佛告诉我们,这一种愿望实际上是我们的本能;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每个人本来有这个能力。清凉在《华严》跟我们讲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我们自性本有的,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的见解、思想处处都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是十恶业造成的。这十恶里面具足了妄想分别执着,每一条都非常严重,所以性德不能现前。经上讲的种种不思议的果报,都是属于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只要我们离开十恶;离开十恶就是十善,这个性德才能够恢复。恢复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是功夫的问题。
由此可知,一个聪明人、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一定要懂得“离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就是此地十条的纲领。这十条展开来,无量无边的罪业。十善也是如此,每一条善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善福。学佛从这里学起,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修到纯善。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是世出世间圣人,修心养性的最高目标。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佛教人“孝亲尊师,修十善业道”。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我们合起来看,确实古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真正要是相信之后,就要认真努力去学习,把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过去所犯不好的、不善的行为、习气,彻底改正过来。改正就是修行;修是修正,把错误修正,这叫修行。凡夫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但是看别人的过失却很容易。所以古人就教我们,看别人的过失,立刻能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犯他们同样的过失?这叫回头。回头就把自己的过失检查出来,这在佛法里面叫开悟。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个人开悟、觉悟了。凡夫不晓得自己过失,所以永远没有办法把过失改正过来,这是一般可以说多数人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常常观察别人,立刻回头想自己。不要把观察别人的放在自己心上,那就大错特错,自己真是罪上加罪;看别人立刻回光返照,这是智慧。再有一种方法,读圣贤书。近代印光大师,为什么苦口婆心劝人去读《太上感应篇》,去读《了凡四训》、读《安士全书》?果然能够天天念这些书,自己的毛病很容易检查出来。拿着这些经文,跟自己心行细细的对照一番,我们哪些念头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自己清清楚楚。善心善行要保持,恶念恶行一定要改过。大乘经教念多了,我们的见解、思想跟佛接近了。
佛菩萨的思想见解是正知正见,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决定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法?我们从事实里面去细细观察,诸佛菩萨生生世世修行,他的经历太丰富了,他们的心清净,能知道过去世,也能看到未来世,这个话不是假的。我们心思迷惑,过去生中的事情忘掉了,忘得干干净净,偶尔在梦中起现行。一般人都会作梦,梦里面许许多多的境界,多半是阿赖耶识里头种子现行;那些种子不是现在的,这一生没有造过这些事情,过去生中的。所以从梦中你要仔细去思惟观察,能得到一点过去生中所造业的讯息,能够得到一点讯息。什么时候我们自己修到清净心,自己过去生生世世的状况,就又想起来了,能够回忆到。像我们世间一般人,心比较清净,能够回忆到他的童年;心再要清净,能够回忆到过去一生、过去二生、过去三生。这种事情现在人称为“特异功能”,一般人叫“神通”。
神通是从禅定里面得来的。佛的定功深,佛的禅定圆满,所以无量劫前的事情,他都能够回忆到。这个我们现在所说的,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太多了。我们这短短几十年所学的东西,实实在在不可靠,这是我们一定要理解的,绝对不是自卑,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从小所学的,学的是什么?是在这个现实社会随波逐流。今天这个社会又是什么状况?佛在《楞严经》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所接触的都是邪知邪见。非常不幸,自以为是,所谓是“积非成是”,大家都错了,我们跟着也错了,好像都是对的。
是非善恶的标准在哪里?在圣贤人的心行。真正觉悟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那才是标准。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的心行是绝对的标准。在世间法里面,过去中国人崇奉孔老夫子的心行为标准,孔老夫子的心行在《论语》里面。宋朝朱熹朱夫子编订一套《四书》,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东西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四书》是中国人是非善恶的标准,《四书》是中国人人生价值观的标准,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可是现代人不念了,把自己几千年来的民族价值观舍掉,随顺现前这个时代的邪知邪见。所以世间才有动乱,才有天灾人祸。这个灾难实在说是才开始,不是结束。往后还有更大的灾难,也许我们都能遇得到。如何能够消除灾难?世出世间圣贤都是这样告诉我们:从人心转变。人心能够觉悟,转邪为正,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再随顺现在一般社会世俗价值观。我们反过头来随顺圣贤的教诲,这个灾难就能够化解,你就能够住正知正见,于一切事理通达无碍。
底下讲“不堕诸难”,这一句话是个双关语,意思非常深广。众生都造恶业,招来的天灾人祸,觉悟的人在这个地方要不要受难?难肯定是要受,共业所感,但是决定不堕。为什么他不堕?他是清醒的,他是清净的,他是善良的,在大难之下他是往上升的,不是往下堕落的。学佛的人,如果有如同《弥陀经》上所讲“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在大乘教里面遇到净土法门,他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大难来了,他有好去处,他去极乐世界作佛,叫“不堕诸难”。另外的意思,在大灾难当中,他也可以不受,这是第二个意思。我们知道许许多多重大的灾难,还有一些人能够幸免。这些幸免的人不外乎两类因素:第一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这一生虽然造小恶,他有余福,他的余福很大、很厚,可以免除这个灾难;另外一种是这一生当中遇到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教诲,懂得断恶修善,所以他也能够避免。这些事情,《感应篇》、《阴骘文》跟《了凡四训》里面都讲得很多,理论与事实真相都有,我们要多读。
仔细去观察,善果决定是从善因得来的。造作恶业,希求果报,佛常讲“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的;造作善因而得恶的果报,同样也没有这个道理。可是世间一般人往往看到这个人一生行善,最后得的是恶报,看到许多人作恶,现在有种种享受,好像古圣先贤所说的因果报应不准确,于是怀疑,不能接受。这是他看得太浅,佛家常讲“因果通三世”,现前作恶还能够得福报,是他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虽然是作恶、造恶,他的福报已经折损了,折损之后他还有余福,并没有耗尽,他还有余福,所以他现在享福。不是造恶得福报,那你就搞错了。这一生积善,受的是苦报,说明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多,今生修善已经弥补他的恶业,但是他恶业太大,还有余恶没有能断,所以他才受恶报。但是他行善并不中断,他有信心,来生有大福报。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知今世果”,你要晓得今世的果报,“前世作者是”,我们前生所造作的业因,是今生的果报;欲知来世的果报,你这一生当中做的就是的。
佛家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善恶决定有果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绝不作恶。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一个恶念都不生,来生有大福报。这一生的时间短,来生的时间长,聪明人要有远大的眼光,修来生福报。这绝对不是消极。来生大福报成就,这一生晚年福报亦会现前。佛家讲“花报”,你修积得太多了,修积得太厚、太大了,不等来生受福,这一生就现前。所以这一生称花报,来生是果报。花报殊胜,果报就可想而知。所以,福决定是从善心善行修积来的,我们要深信不疑,认真努力去做。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80集)
/9/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编号:19--
?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这是说离邪见,不但是成就十种殊胜的功德法,如果能够回向无上菩提,这一段经文,我们在上来总共十个小段里面,每一段都是以这个为结语,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总结。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古时候翻经,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这一句是可以翻的,在五不翻里面属于“尊重不翻”;也就是学佛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最后希求达到的、得到的是些什么?就是这一句。这一句的意思,翻译成华文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印度称“三”,中国“正”的意思,“藐”是“等”,“菩提”是“觉”。为了尊重,保持音译。在这一句中,它有三个层次,就是“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人所希求的。
如果得到正觉了,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证阿罗汉果,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得到正觉。佛跟我们说,世间人天也有很聪明的人,他对于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不称“正”,这个“正”字招牌很难取得。佛家讲“正”的标准是什么?必须是我执破了才叫做正。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大家这个概念就很清楚,“无我相”才称之为正觉。世间天人很聪明,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还有“我”,还有我执、还有法执,这个虽然称“觉”,不能称为“正觉”;一定要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叫“正觉”。
四相虽然破了,并没有彻底破尽,这个四相是有差等的。譬如说我相百分之百的破了、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还没有破尽。为什么?我相是属于我执,就是执着,执着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属于分别,是属于妄想,所以这个没有断尽。因此,佛家觉悟分三个阶段。分别断尽了,妄想还没有尽,这个阶层叫做“正等正觉”。“等”,等于佛,诸位要晓得,“等于佛”他不是佛,只是等于而已。必须分别、妄想都断了,这个时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位,圆教里面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以下都属于正等正觉。但是诸位要知道,正等正觉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四圣法界里面,总而言之都是属于正觉,虽然他们的层次也有高下不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于正觉,不能称为正等正觉。在天台大师“六即佛”判教的,他们是“相似即佛”,就是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
离开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是分证即佛,才称之为正等正觉。所以诸位必须要有很清楚的概念,正等正觉是称法身菩萨,没有证得法身的不在这里面,这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我们学佛目标在此地,不是求别的,是求对于宇宙人生究竟彻底圆满的觉悟,那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怎么求得?你看看此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佛将一切善恶归纳为十条,十善反面就是十恶,离十恶就是十善。由此可知,善恶体是一个,是一个体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
六道里面,迷的人多,觉悟的人少。尤其是现代的社会,不但迷的人多,而且迷得非常严重,对于圣教、对于善言不能接纳,这在佛法里面说,业障习气太重了,虽然天天在修学,都没有办法入境界;这个境界,我们通常讲佛门,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今天都在佛门之外,没有进去。什么人进去?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就好像念书一样,十信是小学,初信位是一年级,你已经上了一年级了。一年级的条件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个时候证得小乘初果位;如果是圆教菩萨,这是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跟小乘初果断烦恼的功夫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小乘初果须陀洹要跟圆初住、初信位的菩萨比,智慧就差很大很大。
《华严》是圆教,人家显示的智能是圆满的,圆融无碍。初信位的菩萨都如是,何况高位的菩萨?所以,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了。这是什么原因?佛在《楞严》会上所说的,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一切众生并不相同。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两种障都薄,所以他能证得大乘初信。小乘须陀洹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因为所知障重,他智慧不开,佛说的大乘经教,他不能够理解,原因在此地。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非常明显,阿难尊者他所证的是小乘初果,他的智慧很高,佛说《楞严经》,说到第三卷他就出来赞佛了,他懂了。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富楼那尊者听不懂,所以起来向佛请教:“他初果,他怎么懂得?我是四果罗汉,我怎么没有懂?”佛才跟他说明,阿难是烦恼障重,所以只证得初果,所知障轻,所以大乘经法他能够明了,他能够接受。而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恰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以证得四果罗汉,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断了,但大乘经教他听不懂,所知障重。
在大乘教学里面,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常常教人看破、放下。我们能放下,放下烦恼障;看破,是破所知障。这两种功夫不间断的互相去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一定要真干。而且在我们这个境界里面,一定要先从放下下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佛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佛是这么说的;《无量寿经》说的“一切皆成佛”;大乘经上我们常常看到:“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像善财童子那个修学态度。善财童子心目当中,凡夫只有我自己一个,我一个人是凡夫,除我一个人之外,都是诸佛如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全是诸佛如来化身来度我的。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修行,障碍有多少!障碍从哪里来的?从我们不善心所变现出来的。大家念《十善业道经》就应该懂,前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不善;看这个人,看得顺眼起贪爱,看不顺眼起瞋恚,这是不善的心。我们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所以造成菩提道上无量无边的障碍。这个障碍怎么突破?善财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真的是一帆风顺,遇到文殊菩萨,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根本智,然后老师教他出去参学,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提升一层。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他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就到初住;参访海云菩萨,他就升到二住;参访妙住比丘,他就升到三住,境界一直往上提升,没有一点挫折。什么原因?做学生的态度好。这个事情,印光法师在《文钞》说得很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善财童子是具足圆满的诚敬,所以他得圆满利益。祖师讲得多么简单!
再跟诸位说,做起来也就这么简单,你不肯做就没有法子。为什么不肯做?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烦恼里面最大的烦恼,对修行人来说,是贡高我慢;总觉得我比别人高一等,别人都不如我,我慢高山,把自己菩提道上造成障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才造成许许多多的障碍。你能把这个东西排除,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不沾名闻利养,真正的离开贪瞋痴慢,我们就跟善财童子一样,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恭敬,普贤行落实了。“礼敬诸佛”,哪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至诚恭敬,没有一丝毫怠慢的态度;“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菩提道上哪里会有障碍?所以《华严经》好,末后善财跟五十三位,那是佛陀,那是善知识,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示现的不管是顺境、逆境,善人、恶人,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
世尊在一代时教里面,通途法门的修学,一生成佛的只有两部经:《华严》善财表演给我们看,一生成就;《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是做出来给我们看,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一生成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就能成就。所以过去有人问我讲经的方法,我写了一篇内典研究的纲领,在你们《内典讲座之研究》这个小册子附在后面,你们能看到的。我的答复特别强调,学教成就百分之九十,在你修学的态度,方法充其量不过百分之十而已。所以方法不难,一个星期可以把你教会,你修学的态度是决定你自己的成败。
我们亲近善知识不是一个人,同学很多,为什么许许多多同学当中,能成就的只有两、三个人?老师同样教学,不分彼此,一样上课,为什么有的能成就,有的不能成就?决定在修学的态度;就是印祖所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乃至于亲近一个在家的方东美先生,我们有十分的诚敬,我们能得到一点东西;没有这样的恭敬心,你所得到的是皮毛。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是不是老师的指导?不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自己不居功。为什么?他成佛是他自己成佛的,不是佛有能力帮他成佛。佛有能力帮他成佛,我们何必要修行?佛不帮助我们成佛,他就不慈悲了。这是佛都办不到的,完全在你自己诚心诚意修学。所以在四种缘里面,佛法从缘生,我们自己具足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佛对我们的只是增上缘而已。增上缘再好,我们前面三个缘要不具足,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此地“回向”,把自己修学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不要了,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还要有一点“我与一切众生共享”,“我”还没有舍掉,还有我执在里头,“我与一切众生共享”。我们要把功德跟一切众生分享,里面没有“我”,你才能够走上菩提道。
“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你要懂得什么叫佛法,“法”就是一切法;对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叫做“佛”。佛是觉悟的意思,对于一切法都觉而不迷。“成就自在神通”,这是德用。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得大自在。神通不是自受用,神通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自在”,他受用是“神通”,你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这是一个大段落。明天这一段,佛在此地很慈悲,举一个例子,修行十善,把十善落实到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才圆满。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81集)
/9/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编号:19--
?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二面第一行:
“佛语真诚,乐在能信。”现在人对于佛的言语多半存着半信半疑,这是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总认为这是佛家劝善的话,决定不是真实的,所以很难接受。导致这个原因,实实在在说,出家人有很大的责任。世间人为什么不能接受佛语?出家人的形象让他们看轻了,“佛的话这么好,你们都是出家人,来宣扬佛教的,可是你自己所思、所行的,与佛所讲的完全不相应,可见得你们自己都不相信。你们不相信,劝我们相信,怎么可能?”我们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我们对于佛的话为什么相信?我们知道通过戒定慧的修学,真的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对于世出世间一切现象通达明了。这是我们不能跟佛菩萨比的,人家看得清楚,我们迷惑颠倒。
世间人在迷,绝不承认自己迷,他承认自己有高度的智慧,他看古圣先贤是迷信。这个错误观念,要怎样把它纠正过来,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首先我们自己要通过修学,证实佛的话真实;如果不通过认真的修学,这个境界达不到,永远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知见,决定不肯相信佛的话。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告诉六道凡夫,“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决定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为什么证得阿罗汉之后,就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道理在哪里?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思烦恼,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佛说这个阶层的人物称之为“正觉”,他的觉悟没有错误,也就是说他的看法、想法是正确的,不是错误的。如果你见思烦恼没有断,“见思烦恼”不好懂,这是佛学名词;换句话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没有断,你的知见就不正。你学的东西再多,甚至于你能够把《大藏经》从头到尾背下来,讲得天花乱坠,你还不是正见。唯有具足正见的人,知道佛菩萨的慈悲心,大慈大悲。世间人没有到这个境界,如果他能够尊师重道,能够顺从圣贤的教诲,依教奉行,这种人有福了;这个不是他的智慧,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他有福,他能接受,他能够相信,他能够奉行,他得福。
经文从以下这一大段,是讲十善业落实在菩萨行门之中。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十善业是修行的基础,没有十善哪里来的六度?所以六度后面讲的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种种法门,都是有十善做基础,没有十善就没有佛法,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你要晓得这个“善业”是人天的善业,具足十善,纵然不学佛、不修行,没有依照大小乘佛法去修行的,他绝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他无贪、无瞋、无痴,他离贪瞋痴了。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贪心堕饿*,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他能够远离三恶道,远离贪瞋痴,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这是人天的根本。在六道里面,取得人天两道的基本条件,我们不认真修行怎么行?
佛对我们的要求,前面讲得很清楚,“昼夜常念善法”,常念善法就是指十善。“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常念,心善;思惟,你的思想善;观察,你的见解、行为善。这样才“令诸善法念念增长”。怎么增长法?增长,这是学佛,从这个基础上修学佛门里面种种的佛法。没有十善的基础,什么行门都落空、都谈不上了,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佛在此地很慈悲,一条一条跟我们说。这一段都是讲布施,先跟你说离杀害,就是不杀生而行布施,你得的是什么样的果报。“常富财宝”,世间人求富贵,杀生而得的富贵,富贵从哪里来的?绝对不是他杀生得来的,是他前世修积的善因,这一生得的善的果报。佛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如果想知道我过去生中造的是什么业,我这一生所受的就是;前生种的因,这一生受的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来世是什么果报,想想看我这一生所作所为,来生的果报。这一生得富贵,过去生中种的善因。如果这一生得富贵,而不知道修善,甚至于用非法的手段取得富贵,佛菩萨清楚,你取得富贵,不是你这个手段取得的,是你过去修的善因所得。你今天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以为是取得富贵了,不是的!你这一生所造的业来生受报,世间人有几个人懂这个道理?有几个人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佛法称之为“宝”,凭什么?就凭它对于三世因果这个事实真相了解得透彻。它跟我们说,教导我们,我们怎样得财富。这里条条都是得财富的,因为你修的是布施,布施就得财富。离十恶得财富是真的。每一句里面都有“无能侵夺”,你的财富绝对没有人能够侵犯,绝对没有人能够夺取。我们今天得到财富的人,日夜都忧虑,患得患失,怕财富失掉了。果然用十善去修布施,你得的财富会天天增长,绝对不会散失。
不杀生本身就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底下一句“长寿无夭”,“夭”是夭折、短命。“不为一切怨贼损害”,“怨”是冤家,“贼”是盗贼。你的冤家,冤家有,很多,怎么来的?过去跟人家结的冤仇。过去不是一生一世,过去无量劫来,你想想看跟多少人结冤仇、多少众生结了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一桩事情佛说得清楚,你跟人家结的冤仇,这是因,因要变成果,当中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恶因,恶果不会现前。今生遇到佛法,信受奉行,把自己心行变成纯善,恶的缘断掉了,纵然有许多冤家债主,我今天没有缘,遇到也不会起现行。所以佛家讲转变果报的关键在缘;“因”我们没有办法操纵,“缘”可以操纵。我们修一切善缘,断一切恶缘,怨贼的损害就远离了,纵然遇到,有一些小伤害也不至于碍大事。所以吉凶祸福是在我们心里面去转,这个重要。决定不能杀生,不但不能杀生,决定不可以做伤害人的事情,一切众生因我而起烦恼,我们就错了。
造作一些恶业的人都是愚昧无知,他的思想、见解、行为,你仔细去观察,都是与十恶相应,他不与十善相应。十善修行到相当的层次,佛前面讲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那是高层次,在这个层次里面就直接修菩萨法,所以佛在此地把菩萨法摆在第一个段落。如果还有丝毫不善夹杂,我们的善就不纯了,佛这样教人,儒家也是这样教人,儒家讲的没有佛讲得这么详细。儒家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知的是什么止?至善,止于至善。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儒家是劝人“立志”,佛法劝人“发心”。我们要发什么心?至善之心。至善的心对自己,是菩提心里面的深心;至善的心处事待人接物,是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从至善可以见性,性是真诚心,《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儒劝人这样立志,那是立志作圣人。佛教我们发心,是教我们发心要作佛,这才是真正止于至善。
所以,决定不能有一丝毫伤害别人的心,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佛菩萨度众生不急在一时,无量劫又无量劫,总是给一切众生种善根。经中讲得很好,诸佛菩萨名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有机会见到佛像、听到佛名,善根就种下去了,这一生不能成就,或者在来生,或者在后生,或者在多劫以后,遇到缘成熟了,必定得度。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知道十善业道的重要,认真努力的修学,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自他两利。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一段!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82集)
/9/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编号:19--
?
请掀开经本:《十善业道经》第十二面,经文第四行看起:
六度里面,这是第二“持戒波罗蜜”。“不与取”,这是盗戒;能够离不与取,也就是持戒布施。这一条就是持戒布施,前面是不杀生布施,这是持戒布施。布施决定得福报。这个地方讲的“财宝”是通三世的果报。财布施得财富,财也算是宝;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聪明智慧是法宝;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一定知道大家会把健康长寿视为第一宝,所以财宝通三种因果。常行布施的人,他要是不离恶业;也就是还造十恶业,他也欢喜布施,他得不得福报?得福报。他的福报在哪里享受?在三恶道享受;就是没有离贪瞋痴,他堕在畜生道里面,畜生道有福。
我们现在看很多人养的宠物,你看牠多有福报!一个家庭养个宠物,那是一家人的宝贝,没有一个不欢喜牠,没有一个不关怀牠,牠那个福报是前生修布施。如果这个宠物很聪明,牠还有法布施;如果牠健康长寿,牠还有无畏布施。所以你仔细去观察,你观察人家饲养的宠物,你就晓得很多过去生中三种布施都有,但是没有离开贪瞋痴,得这个果报。如果福报大的,他就变成罗剎,变成阿修罗,福报大的;阿修罗是畜生当中的领袖,饿*当中的*王,会得这样的福报。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福报享完之后,他的恶业现前,那就真的是苦报了。由此可知,如果不修十善业,所修一切福都不真实;唯有修十善,依十善再去修布施、持戒六度万行,这个福报才是真实的,最低限度都是享人天的福报。
可是诸位要知道,人天福报还不是究竟。我们看看过去,过去有,现在没有这么大福报的人。前清康熙、乾隆,他那个福报生生世世修,不知道修了多少世,累积成为人间的帝王,福报修得来的。他们决定是三种福报统统修,所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做了四年太上皇,他要不修这三种福报,他的福从哪儿来的?固然这两位皇帝都是英主,英明的帝王,确实为国家民族与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有没有过失?还是有。为了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文字狱,就杀了多少念书人,这就造业。福报享尽了,他还有余福,余福再享得差不多了,罪报就现前了。
所以,六道里面的果报,总不是究竟的,聪明人决定要超越六道。即使发愿要到六道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一定要能乘愿再来。为什么?乘愿再来,他是愿力身,他不是业报身;乘愿再来的人,决定不造业。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他是累积修福慧而来的,还是真正乘愿而来的。如果还有恶念、还有爱憎,他不是乘愿再来的;乘愿再来的人,情转变成智慧了,所以说决定没有感情起作用。他处事待人接物是真实智慧,决定不是感情;还有情,这是业报身,随业流转。佛家法相宗的“转识成智”,“识”就是情识。所以说转八识成四智,四智菩提,这是乘愿再来人;没有能够把心心所转变成四智菩提,他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福报再大,做到摩酰首罗天王,福享尽了,还要往下堕落;换句话说,决定逃不出轮回。
所以我们冷静的观察,大梵天王、摩酰首罗天王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虽然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脱离六道轮回,诸天天王没有办法超越轮回。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如何把情识转变成菩提,四智菩提转阿赖耶为大圆镜。“大圆镜”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把佛陀的教诲总结成这十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大圆镜。真诚心包太虚、遍法界,清净心包太虚、周法界,乃至于自在包太虚、周法界,随缘也是包太虚、周法界,这是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个“智”的量都是包太虚、周法界。
我们在什么地方转?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做一个大转变,决定不起自私自利;顺境决定不起贪爱,逆境决定不起瞋恚,我们就止于至善。与一切众生接触,起心动念无不是善,决定跟十善业相应,果报是称性的,所以“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称性的财宝什么人能够侵犯,什么人能够夺取?人家要来要,都给他了,这里去了,那里就来了,永远不会断掉,所以说愈施愈多。
我们看到现在这个世间,众生生活得这么苦,文化水平一天比一天低落。物质生活的艰苦,不懂得财布施;文化水平的降落,不懂得法布施。我们每看一本书,翻到后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不肯法布施,他怎么会长聪明智慧?念念总是计算别人,贪图小利,健康长寿的果报得不到,没有了。我们细细观察这个社会,都在造业,不知道修福,认为造业是自己聪明,自己比别人高明,造作这些恶业得来这些福报。他不晓得那个福报是他命里有的,命里有的福报,比他现在所享受、所得来的大很多很多!因为他造罪业已经打了折扣,打折扣,他还享这么大的福,你就想想,如果不打折扣的时候,他的福报有多大!
过去世间圣贤人多,修学的环境好,家里面有老人给你做榜样,社会上有许多学者给你做榜样。中国古籍,不要说多,清朝末年以前,哪一个文学作品后面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的?没有。你们所看到的都是“欢迎流通,功德无量”,都是劝你去流通,没有禁止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到民国初年才有,民国这个时代人苦、可怜,不懂得修福。民国以来,我们所看到这个社会上的一些大富长者、豪门贵族,都是过去在那些帝王时代修的福,现在来享受。我们这一生真的是有幸遇到佛法,所以才能看得出来,这个世间因缘果报,我们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于是我们自己知道应该怎么作法。
这一句是离偷盗,得的福报是“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这两句话是你得到的是最胜无比的福德。不仅如此,后面这两句“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福慧两种福报,你都得到了,这个果报真正是无比的殊胜。智慧,这是法布施所得来的;真有施心,著作决定不可能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字样,这些他得的福,非常非常有限。佛门里面,现在有一些大德也是粗心大意,疏忽了这桩事情,自己的著作也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把自己的法缘断掉了,违背了自己的誓愿;誓愿天天还挂在口皮上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你度什么众生?违背自己的誓愿,你度的众生是有条件的。你拿钱来买我的书,变成什么?变成商品生意买卖了,哪里有法缘?这样的心态念佛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么小气的人。
我们自己学佛有一点心得,写出来供养大众,恨不得多印一些赠送给别人。自己没有能力印,别人印不是更好吗?我更省事。不准别人印,一定要自己印来卖钱,成什么话!这样的心态念佛不能往生,世间一个慈善的人,尚且不这么作法。我们中国古时候教学,好的东西都是想尽方法流通。我们平常很容易看到的是这些大夫,他们有一些一般的救急的处方,都印成小册子,也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从来没有看到这些善书后面,限制别人翻印,没有见过。中国人过去没有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从外国传来的。
外国人自古以来接受的教育,是功利主义的教育,他要保护自己,唯恐别人侵占自己的权益,所以法律上订了很多。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圣贤教育,圣贤教育是希望一切众生各个都能作圣作贤。佛法的教育是希望一切众生早成佛道,怎么可能有限制?这是我们最低限度要觉悟的。往年我在此地,演培法师问我:“怎么样能够做到法缘殊胜?”我告诉他:“布施。无条件的布施,无私的布施,你的法缘自然就殊胜。自己只要认真落实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法缘是自然殊胜。”
我讲经弘法四十一年,从来没有说是拉一个信徒来听,没有过;我也从来不去撒广告,这是李老师教导我的,讲得非常有道理,我懂。他说:“你在外面去讲经,你打了很多广告,招来很多听众。头一天不错,大家上了当,被你骗来了;这一听,听到你讲得不怎么样,明天人就少了一半,后天又少了,你不就泄气了?你自己信心就没有了。”这很有道理。不撒广告,我头一天讲经三个人听,第二天讲经四个人听,第三天讲经五个人听,你的听众天天在增长,增长把我们的气就鼓起来了,这是李老师教导我的。所以决定不可以搞广告,搞广告,你顶多是讲一次,你不能讲第二次,讲第二次、第三次,你听众会逐渐下降;除非你真的讲得好,真的讲得好也不搞这一套。
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佛教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绝不拉听众,听众是自己仰慕而来的。他有真诚心,这就是印祖讲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他真能得利益;拉得来的,感情或者不得已勉强来的,没有恭敬心,不得利益。这真正是过来人才懂得,才把这个道理传给我们。到处去招揽信徒的,这都是外国人的思想,不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83集)
/9/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檔名:19--
?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二面,倒数第四行: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
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为我们开示,将十善业落实在菩萨行的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布施是广说,说得很详细,后面五种是略说。广义我们懂得了,佛一略说,我们也能够通达明了,比照前面一段的广义,这就是所谓“举一反三”,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个善行落实,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
这一段讲的是不邪淫。前面讲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落实在布施,布施一定是得财宝,所以每一句里面都有“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这是事实,世间人所谓是真理,修因必定有果报,果报你想离,离不开的,果报一定是随着你的。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要求财宝不是求不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有求的道理,一定是以十善业去修布施波罗蜜,修这三种施。
这是离邪淫,就是不邪淫行布施。前面两句是总说,“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是总说。后面有别报,“其家直顺”,你的家庭美满,人人都正直和顺。“顺”是和顺,家和万事兴,家庭的美满是要修善行才能够感得的;如果行为不善,纵然你能够得财宝,可是你家里面还不是很美满的。“母及妻子”,这是家庭里面的女众,外面人跟她接触的时候,都是以尊敬心、敬爱之心,绝对没有淫欲的念头来看待她。由此可知,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想家庭和顺,一定要断恶修善才能做得到。
今天这个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家庭伦理道德毁坏了。什么人毁坏了?我们读佛经之后就晓得,不是别人毁坏的,是自己造作恶行毁坏的。我们自己有悭贪的心,所以你的财富才有人动你的脑筋,侵犯你、夺取你,是我们自己有悭贪的心没有放下。杀生,有杀害众生的心才会得这种果报。我们常存着要占别人便宜的心,这是盗心,所以我们得的东西,也有别人常常会打主意。我们对于女色有淫欲之心,家里面的女眷也会遭许许多多是非。你的家怎么能够平安?如何能得到和睦?
所以细看佛经就晓得,今天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儿女、青少年的问题,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没有修十善业,社会大众也把这个疏忽了。念佛,天天念阿弥陀佛,还是免不了灾难。不是阿弥陀佛不灵,阿弥陀佛教我们从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做起,我们做了没有?这是业因果报,佛菩萨转不了,一定要知道,这叫自作自受。佛菩萨对我们只是教学、教导,是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自己听了佛菩萨的教诲,要能信、能解、能行,你就得到果报了。得果报是证,你就证得了。
希望我们的同修,过去我们的思想行为不正,那已经是过去了,不必再提了,应当忏悔。怎么个忏悔法?我过去就这个问题,曾经请教过章嘉大师,“是不是要拜几部忏,祈求佛菩萨原谅?”章嘉大师摇头,“不是这样的。”我问他:“怎么忏悔法?”真正忏悔是改往修来、改过自新,知道这是错了,把错误的改掉,从今天起,我不再犯这个错误,这叫真忏悔。所以真正的善知识他们明理,重实质而不重形式。形式有什么作用?大师也跟我说得很明白,形式就跟唱戏一样的,是做给别人看的。希望社会大众看了这个形式,能生忏悔心,是这个意思。我们才明了,佛家所有的仪规是演戏。那是什么?接引众生的,是属于四摄法。
自己修行不在形式,是在内心里真正觉悟;内心不觉悟、不回头,形式做得再好看没有用处,无济于事,转不了业报。所以从内心里面要发愿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具足十善业的,这个人是好人、善人。如果心里念念还是搞十恶,对待一切众生还有怨恨的意思,还有伤害的念头,你不善;还想占别人的便宜,这是盗心,你不善;还有淫欲的念头起来,你不善;你要想得好果报,到哪里去得到?不但是六道,十法界都没有例外的,业因果报都是自己造作,自己去承受。你造善业必定得善果,经上所讲的是好的果报,你一定得到;你造作不善,经上虽然没有说,后面蕅益大师《节要》里面附说十恶的果报。十善反过来就是十恶,我们自己能够想象得到的,可是蕅益大师还是很慈悲,明显的跟我们提醒。底下一段:
这是总说。“离虚诳语”就是不妄语,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诚实,古今中外真的是不分国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都赞叹、都欢喜。它的别报,底下这四句:
妄语、两舌是佛法里面的大戒。我过去跟李老师多年,李老师常常警惕我们,古今多少修行人,修积的功德不能成就,为什么?从妄语、两舌里面漏失了。烦恼在佛经里面也称为“有漏”,把你的功德法财漏掉了,你所修的功德不见了、漏掉了;漏洞很多,妄语、两舌的漏洞最大。两舌是挑拨是非,你常常不以真诚心待人,你说的话没有人相信,一定会遭受别人的议论、毁谤。你能够真诚不妄语而行布施,你得的果报是“离众毁谤”,没有人能毁谤你。
在我们佛门当中,得到广大群众赞叹而没有毁谤的,近百年当中大概只有一位,印光法师,没有听别人对他有毁谤的,其余大德都不能够避免。这一生修得再好,过去生中造的业。愈是有这个果报,我们自己愈要警惕。毁谤来的时候,过去的恶业报掉了,别人毁谤我,我们决定不可以毁谤人,我们的帐到此地结了。别人侮辱我,我们决定不能动报复的念头,侮辱也好、陷害也好,逆来顺受,知道这是过去生中,或者是未学佛之前,或者是学了佛之后还不明道理,造作许许多多的恶业,应该感受的果报。哪有造恶业不受恶报的道理?造恶业要没有恶报,你修善也没有善果,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不可以妄语,老老实实去修善、修布施,你就能“离众毁谤”。
“摄持正法”,言而有信你才能够摄受,这个摄受是自己,持是保持;古圣先贤的教诲,就是你能信、你能解、你能行,这就是“摄持”。“正法”,狭义的是佛菩萨的教诲,最窄小的就是佛在本经上教导的,这是正法;广义的说,世出世间一切圣贤的教诲,决定与佛的法印相应。佛的什么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十二个字是诸佛如来的法印,能通世出世间一切圣贤。
我有一年在台北大专讲座,我开了一门功课:《了凡四训》,也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有一个法师,当然这个法师是代表有一些法师,对于我非常不满意。有一天我遇到一位法师,年龄比我大,出家也比我久,我把他看作一个长者,他把我叫到身边,把我斥责了一番,说:“你在大专讲座里开课,你讲佛法就好了,你为什么要讲外道的东西?”我听了很奇怪,我说:“我没有讲外道东西,我是讲佛法。”“《了凡四训》这不是佛经。”我说:“你说的是这个事情。”我说:“虽然不是佛经,但是它有佛法印印定。”他板起面孔,很生气:“什么法印?”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说:“《了凡四训》符不符合这个法印?”我一说出来,他脸红了,掉头走了。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心胸就开阔了。不但《了凡四训》可以包容,所有一切宗教的经典,它里面所讲的都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哪个宗教不是佛教?哪个经典不是佛经?这就对了。否则的话,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传这四句话?心胸狭小,常常想跟别人对立、对敌,就造无量无边罪业。
今天世界为什么这么乱?人心为什么这么不安?就是因为对立,不能包容。天天喊和平,“和平”两个字什么意思不懂。我去查查字典,看“和平”两个字怎么解法,我看了之后,对它的解释不满意,所以我提出我的解法,我解释用八个字:“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如果我们的心不平等,和睦就休想,决定不可能实现的。在佛法里面,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太多太多了,佛是什么心?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六度心是菩萨,四谛心是声闻,因缘心是缘觉,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了、太清楚了。“平等”两个字重要!
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没有高下,人心到平等了,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用平等心。平等心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着就平等。有妄想、分别、执着,哪里来的平等?平等才能够和睦相处。哪一个圣贤人不教人和睦相处?所以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摄持正法”。
“如其誓愿,所作必果”,每一个人希求的不一样,有人求作佛,有人求人天富贵,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得的。只要你认真用真诚心去修十善业道,你就有愿必果。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84集)
/10/1
新加坡净宗学会
编号:19--
?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三面第一行:
这是离两舌所得的殊胜果报。我们看十善业道的真实功德,这一条尤其是重要。我们知道世出世法基础都在家庭,家庭不和,不要说是出世间你的道业不能成就,你在家庭、事业也不能成就,纵然有成就,都属于昙花一现;看到好像一时的辉煌,这是你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善业,如果家庭不和,这个果报很快就会消失。家庭为什么不和?两舌造成的;这个我们不能不注意,口过四种以此为重。
挑拨、间离,在出世法里面,尤其是破坏道场,挑拨间离破坏道场,这个罪业决定是阿鼻地狱,没有办法救。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都说到,这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是极重的罪业,没有比这个更重。戒经上说,盗僧伽物,就是偷盗常住的财物,就不通忏悔。佛说你自己本身造十恶五逆罪,佛都能救;盗僧伽物、偷盗常住的财物,十方诸佛都没有办法救你。而破和合僧、破坏一个僧团,这个罪比盗僧伽物不知道要重多少倍,我们细想想就知道了。
佛的话到底可信不可信?如果佛的话是真的,佛的话可信,这个罪业就不得了。我们再细想想,佛会不会打妄语?会不会用这些话来吓唬我们、来欺骗我们?我们仔细思惟,深深相信佛不会这样作法。佛度众生智慧方便很多,何必用这种手段?再说到佛度众生很有耐心,绝不在于一时,所以佛不可能用妄语、假设做手段来诱导众生。佛所说的决定像《金刚经》上所讲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决定可信。奈何我们自己愚昧无知,不肯相信佛语,自己造作无量无边罪业,不知道忏悔。
如果已经做了,能不能补救?答案是肯定的;佛不能救你,可是你自己能救自己:自己真正忏悔,改过自新。像过去天亲菩萨,年轻的时候无知;年轻时候他学小乘,在小乘道里面很有成就,为小乘做了五百部论,这个人有智慧,毁谤大乘。以后接受他哥哥的教诲,他哥哥是无着菩萨,知道大乘法,自己后悔过去的毁谤,在佛面前忏悔,要割舌头,无着菩萨制止他,他说:“你何必要割舌头?过去用你的舌根毁谤大乘,你今天忏悔,回过头来,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舌根去赞叹大乘?”他的示现就是教我们,教我们怎么回头、怎么做法。从前做错了,现在我们要赞叹大乘法,拥护大乘法。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做了破坏道场的事情、破坏僧团的事情,现在我们真的回头、真的忏悔,我们拥护僧团,帮助僧团的团结、帮助佛法的弘扬,这叫真忏悔。忏悔绝对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那个没有用处的,消不了罪业。
佛陀在经典上时时教训我们,反邪归正。过去我们想法、看法错误了,做错了、说错了;现在反过来,我们的思想见解遵从佛的教诲,我们的说法、作法也听从佛陀的教诲,从前的罪业才真正能够忏除得了。不肯回头、不肯认真努力去干,用一种消极的方法来忏悔,那个罪业是忏不了的。过去菩萨、祖师大德们为我们做的示范,我们真正要能改过。佛在经上说的“发露忏悔”,发露忏悔就是昭告大众,我过去种种的言行错了,破坏别人兄弟之间、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种种不和,这是两舌、挑拨,我现在知道错了,我必须向两方面讲清楚,你们的不和是我造成的罪过,请求他们原谅,希望他们和好如初,自己两舌的罪过才能忏除得了。这些事情我们就不要再细说了,总要大家细细想想,我们这一生有没有干过这些事情?有没有欺骗众生?实在说讲经说法也免不了过失,这一桩事情不是个容易事,太难了。
我们总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助合作。道场与道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我们殷切的希望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同来缔造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我们虽然在造,诸佛菩萨、神圣都是这一个愿望。众生业障太重,烦恼习气太深,哪里能够一下就转变过来?我们讲经遇到热心护持佛法的人、弘扬佛法的人,我们都加以赞叹。这一赞叹,同修们听了受感动的很多,当然我这个说法,有时候也生了一点影响的力量。譬如我常常提到的,我二十多年来,始终想建立弥陀村;李木源居士在这边发心,在全世界响应的同修很多,纷纷把你们自己积蓄的一点钱财,都寄到居士林的户头。
李木源居士不是不做,也是在做,最初想买隔壁这栋大楼没买成,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谈到杨厝港这个地方,甚至于建筑的图样都画好了,最后日本人不肯卖,这是第二次失败;第三次谈“唐城”,谈得也差不多,我们也去看过几次,最后还是失败。于是许许多多人对于居士林要建弥陀村这个信心丧失了。我也听到很多闲言闲语,说:“法师,你不会骗人,你被人利用了,人家拿着你在全世界诈骗。”嘱咐我:“你以后说话要小心、要谨慎。”我听了也哑口无言。但是他们没有到新加坡来做一个详细调查,不是不想做,缘不具足,缘不具足是众生没有福。我们修福的人,如果抱这种心态,你本来是修福的善心,现在这个心态就变成恶业,你不但没有修福,反而造罪业了,你们想想对不对?你发了善心,这个财捐出去做好事,是你有好果报;人家要是骗了你,他有他的果报;各有各的果报。如果我们念头一转,转变成恶念,我们的善果变成恶果了,这叫大错特错。
新加坡有一位谈禅法师,我也常常提他,我也常常赞叹他,他很不容易。在城隍庙摆一个小摊子,卖香烛纸钱,一块、两块的赚。自己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多年积蓄下来这些钱,到大陆上帮助佛法建寺,捐出去的钱都是美金一百万、一百万的捐助,他的态度好,他将来的福报不可思议。他捐出去之后告诉人:“往后的因果你负,我不闻不问。”这是真实功德。善心、善念、善行必定感善果。善恶是会转变的,我们念头一转变,善就变成恶,亏自己吃。这是不明白道理,我们学佛没有真正了解佛所说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我们讲经说法,有时候确确实实不能够讲得那么圆满、讲得面面都周到,你们提出来了,我一定把这个缺陷把它补出来。你们的发心决定有你们的福报,你们如果真正做到三轮体空,那你们这个善心是功德,比福德还要殊胜。我没有欺骗大家的心,李木源居士发心,我相信他也不是欺骗大众,我们都认真努力在做。现在找不到地皮,他告诉我,从现在居士林现有建筑向上发展,我看到他的计划,他准备建造四百间寮房。我说这样也好,实在找不到地皮。将来居士林可以长住四、五百发心在这边念佛的人;能够容纳一千人,那是更好的。
所以我在讲经时候,赞叹的这些人、这些事,诸位如果要真正发心,希望你也去亲身调查一下。因为我有时候也是听到传说的,我自己没有亲自去见过;尤其是中国大陆,我对它非常生疏,只是听说。像东天目山,他们办得不错,我没有去过,这是祖师大德的古道场。东北那边同修修行一些殊胜的事情,像崔居士的护法,我也常常讲得很多,但是那一边我没有去过,究竟是什么情形,希望大家多调查、多了解,到那边自己实地上去考察,然后你发心想做些什么事情去帮助他们。我这些年来,大陆上也去了不少趟,每一次时间都很短促,从来没有超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很短,看过的地方很少很少,这些都要请大家原谅。
至于我自己,我什么都不要。我现在这么大年岁了,七十四岁,该死的时候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过去人家跟我算命只有四十五岁,我的寿命已经延长不少了,我不希求长寿,只希求正法常住,希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们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我对于我个人一无所求,我什么都不要。所以希望大众能够理解,我有一点能力,我都会尽心尽力帮助大家。
这段经文很清楚,这个“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总说。这是别说“不两舌”:“眷属和睦,同一志乐”,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同心同德,“恒无乖诤”。“乖”是没有相违背的、没有争执的,一家人真的团结在一起,哪有不兴旺的道理?道场里面,在家、出家大众上下和睦,道场会兴旺;如果有不和,这个道场就衰了,这个道场里面上下有意见、有不和,决定就走衰路、衰退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